就這樣,謝硯舟在屏蘭住了下來。
白日裡,他不再是江家飯桌上那個穿著簡單,溫和謙遜的“晚輩”,而是自動切換回了謝氏太子爺的專業模式上。
他甚至做到了每天帶著分公司核心團隊走街串巷,從禦園社區到周邊的農戶家,甚至還有縣城邊緣的手工作坊,連犄角旮旯裡的特色資源,都被他這段時間裡給摸得一清二楚。
江大流則跟著趙剛一起發揮了“本地通”的優勢,幫著協調農戶與作坊的溝通。
甚至每天中午,都會帶著謝硯舟去吃藏在巷子裡的老字號,或者吃周遭的各種味道不錯的菜色,發現謝硯舟似乎對栗子、紅薯這些情有獨鐘後,也會順便聊起這些。
“以前咱這栗子、蜜薯隻能在本地賣,遇到豐收年還得愁銷路,要是能有個穩定的路子就好了。”
這話倒是正好戳中謝硯舟的思路。
他以前真的不喜歡栗子跟紅薯這種軟塌塌的東西。
但,因為這都是妙妙給他推薦且給他吃過的,所以,這些東西至少在這裡,他是愛吃的。
而這話說的很是及時,他在屏蘭這個地界,要的從不是“賺快錢的模式”,而是能讓謝氏與屏蘭長期綁定的“雙贏模式”。
就是,既能幫屏蘭把特色資源變現,又能讓謝氏在縣域市場打開差異化優勢。
如此不到一周的時間,謝硯舟便在分公司會議上拋出了“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文旅ip孵化”的聯動方案:
第一步整合農產品資源,與農戶簽“保底收購+溢價分成”協議,謝氏提供種苗和技術,保底價高市場價10,電商高價再分農戶20溢價,解決農戶銷路難題。
第二步建農產品加工中心,將栗子、蜜薯製品製成伴手禮,印“屏蘭煙火”ogo與農戶勞作插畫,謝氏控成本保利潤。
第三步結合文旅,在風情街設專櫃、服務中心開直播,還設計采摘遊,形成“體驗+消費”閉環,兼顧農戶增收與謝氏收益。
方案落地後,距離除夕已經隻剩下不到十天的時間了。
而謝氏提出方案後,縣.政府這邊也主動找上門,不僅主動對接,甚至還願意提供加工中心的場地補貼和稅收優惠。
連屏蘭的文旅局也緊跟著與謝氏合作,把“屏蘭采摘遊”納入縣域旅遊推薦路線。
而妙妙雖然沒有參與這些商業建設,但也稍微的出了份力。
那就是某日謝硯舟在給她教課的時候,看到了她無意畫了一半的畫,而那畫後麵就被謝硯舟拿走了,再見卻已成為了印有“屏蘭煙火”後的背景圖。
妙妙甚至因此還收到了不菲的意外之財。
彆看謝硯舟在白日裡一副小謝總的雷厲風行的模樣,可到了晚上,卻是雷打不動的四點便開始早退,比江大流這個自己人回家都早。
到了江家便開始自拿圍裙擇菜,收拾廚房,那叫一個勤快。
他甚至在江家已經有自己獨立的拖鞋以及圍裙了,原本書房的椅子他也想給自己找個跟妙妙情侶款的,但想到自己現在還沒有是內人,這麼多的動作反倒是會引起江家的不滿,於是隻能克製了一下作罷。
而從放寒假的第三天開始,謝硯舟就算是成為了江家晚餐的必要成員。
其重要程度一度超過了江大流,江妙妙。
吃飯不挑食,還各種變著花樣誇。而吃飽後還會主動幫著收拾碗筷。
偶爾江媽媽去了姥姥那裡回來做飯忙不過來,他還能上手炒個青菜,比妙妙都好用。
尤其是對方做飯有模有樣,看起來就是看她做了幾次菜後一比一複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