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治道根本在厚民生澄吏治疏
臣謝淵,誠惶誠恐,稽首再拜,昧死謹奏:
破題
臣聞天地之大德曰生,是以立心於斯世,在乎厚生民之命;帝王之大業為治,莫先於養黎庶之身。《尚書》有雲:“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亦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此乃亙古不易之至理,載諸典謨,光輝炳耀,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為治世理政之根本圭臬,萬世不易之常道。
承題
夫民者,國之元氣所係,民生殷實,則國本固若磐石;吏者,國之綱紀所托,吏治清明,則朝綱振如雷霆。元氣充盈,則百體得以康泰;綱紀嚴正,則天下自然清寧。故善為治者,必厚民生以培元氣之基,澄吏治以正綱紀之維。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如日月交相輝映,如寒暑更迭有序,缺一不可,不可偏廢須臾。
起講
憶往昔,我朝神武皇帝蕭武,仗劍而起,披荊斬棘,掃平四海,定鼎九州。彼時首頒《皇吳祖訓》,以“重民而抑兼並,嚴吏以明賞罰”為治國之宏略,奠定鴻基偉業,澤被後世。元興帝蕭玨,遷都建業,宏圖大展,親自主持修撰《大吳會典》,自此官製日臻完備,民生漸趨康阜,天下鹹頌聖明。
今陛下承繼大統,正值泰昌政通之餘緒,開啟永熙維新之宏程。然邇來歲月,有司漸生懈惰玩愒之態,兼並之風日盛一日,致使民生困厄,百姓苦不堪言。臣雖年方十九,身處草野,學識尚淺,然心懷赤誠,忠君憂國,豈敢不竭儘愚誠,陳之於陛下之前。
入題
臣嘗遍覽史冊,觀漢之文景、唐之貞觀,皆以養民為首要之務,以飭吏為關鍵之綱。漢文帝心懷蒼生,罷田租十有三年,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一時吏治廉平,百姓安居樂業;唐太宗虛懷若穀,納魏徵之諫,從善如流,官吏皆以奉公守法為念,無苛酷擾民之行。此皆前賢之光輝典範,實足為今日治理國家之殷鑒。
我大吳幅員遼闊,廣袤無垠,奄有四海之疆土。東至琉球之濱,西抵吐蕃之境,北達遼東之域,南包占城之地,幅員之廣,無與倫比。然而,九州之內,仍有百姓飽受凍餒之苦;六卿之中,亦未斷絕貪墨之吏。此誠為國家隱憂,如芒在背,不可不深加省察,急謀良策以解之。
起股
其一:民生者,國家之命脈也
今觀四海之民,深陷困厄之境者眾。賦役之重,如千鈞重擔,壓得百姓喘不過氣;兼並之害,似洪水猛獸,吞噬百姓之生計。邊地屯田,本為戍邊安民之策,如今多為將校肆意侵吞,良田荒廢,耕者失其恒業;畿內膏腴之地,亦儘入勳貴豪族之府,阡陌相連,貧者竟無立錐之地。據《戶部黃冊》詳實記載,近歲以來,天下隱田之數逾百萬頃,如此驚人之巨,致使流民遍野,扶老攜幼,啼饑號寒,慘狀不忍卒睹。
昔包拯執掌開封府,以剛正不阿、鐵麵無私名震天下,百姓皆頌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正因其能深切體恤百姓之疾苦,堅決抑製豪強之橫暴,方得萬民敬仰。臣以為,當下宜遣乾練禦史,巡行天下諸地,詳加清丈田畝,追奪隱占之田產,使耕者有其田,饑者有其食。此乃厚生民之大本,安天下之要策,關乎國家興衰,不可不察。
其二:吏治者,民生之綱紀也
今之官吏,風氣漸趨敗壞。上則阿諛奉承,攀附權門,唯求仕途晉升,不顧國家大義;下則魚肉百姓,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以飽一己之私囊。宗人府案牘,本應公正嚴謹,卻多有篡改舞弊之弊端;戶部金帛,關乎國家財政,竟每見虧空短缺之虞。甚至出現“火漆印下暗藏奸計,勘合符中隱現墨痕”之惡劣行徑,此皆吏道衰微,綱紀廢弛之顯著征象。
昔我父謝景陽巡撫河南,輕車簡從,深入民間,察訪百姓疾苦,所到之處,官吏皆不敢欺瞞。其清廉公正,為百姓所傳頌。今欲澄清吏治,整肅朝綱,當效仿於謙之法,嚴格考成之製度,推行連坐之法規,使官吏知廉恥、畏刑憲,不敢心存僥幸,肆意妄為。此乃澄肅吏治之良策,恢複綱紀之關鍵,實乃當務之急。
中股
其一:且夫民生吏治,相倚而存者也
吏不清明,則民不康寧;民不康寧,則國不安穩。試以駕車為喻,吏猶輿夫,掌控前行之方向;民猶負載,為車之根本重量。若輿夫貪圖私利,貪汙腐敗,中飽私囊,則其所行之路徑必崎嶇坎坷,險象環生;負載若過於沉重,超出承受之極限,則車必傾覆翻倒,後果不堪設想。
近聞有司征收“火漆稅”,美其名曰防偽,實則為橫征暴斂之手段。百姓每繳納一石糧,竟有半石耗於苛捐雜稅,苦不堪言,怨聲載道。此非“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乎?隻見眼前小利,而全然不顧民生之重,國家之根本。臣聞太祖之時,禦史巡按擁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斷”之權,其威懾力使得官吏奉公守法。正宜恢複此舊製,使禦史得專司糾劾之權,以儆效尤,肅清官場歪風邪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二:又夫天下之患,莫大於貧富不均
宗室貴胄,坐擁廣袤田產,阡陌縱橫相連,已然富甲一方,卻猶不知滿足,仍廣事兼並,貪得無厭;而黎民百姓,辛苦勞作,卻無立錐之地,一旦遭遇災荒,便隻能輾轉溝壑,困苦流離,餓殍遍野。昔董仲舒建言“限民名田”,師丹亦奏請“宜略為限”,此皆為防兼並、安民生之良策。
今魏王蕭烈占據中原膏腴之地,襄王蕭漓坐擁吳越沃壤之區,大規模圈占土地,致使耕夫失去賴以生存之田地,無法耕種;壟斷財利,使得商賈無資經營,商業凋零。此等情形,若不加以有效遏製,長此以往,必將形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之嚴峻局麵,此絕非國家之福、社稷之幸也。
後股
其一:欲除此弊,當自朝廷始
陛下宜效仿古之聖明君主,虛懷若穀,從諫如流,廣開言路,以彙聚天下之智慧。昔謝晉主持修撰《大吳一統誌》,廣納天下英才,群策群力,終成萬世不朽之巨典。今陛下當借鑒此例,設立弘文館,廣邀天下賢能之士,彙聚一堂,共商治國理政之道,博采眾長,以臻郅治。
又聞內庫屢請增加賦稅,此誠萬萬不可之舉。夫財貨生於百姓,百姓困苦則財源枯竭。漢文帝推行“弛山澤之禁”,與民休息,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漢景帝堅持“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以涵養民力。願陛下以史為鑒,深知養民之重要,切勿竭澤而漁,以免損害國家根基。
其二:澄肅官箴,必嚴考選之法
今之選官,多以科舉為主要途徑,然而“八股取士,形同具文”。所選拔之人,或精通經義卻不通曉治理之術,擅長文章卻不熟悉民間疾苦。臣以為,當參酌采用察舉之製,注重德行考察,考核實際政績,使保薦者與被薦者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如此,則可做到“舉賢不避親,罰惡不避貴”,賢能之士得以脫穎而出,為國家所用;不肖之徒則無所遁形,難以混跡官場。如此一來,吏治自然清明,朝綱自然整肅。
束股
臣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陛下若能切實厚民生以穩固國本,使天下“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皆能感受皇恩之澤;澄吏治以端正綱紀,令“貪墨之吏望風解印”,官場風氣煥然一新。則國家幸甚,百姓幸甚,社稷幸甚。
大結
臣年雖涉世未深,然自幼研習經史,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深刻道理。今陛下春秋正富,天縱英明,正是乘時變革,勵精圖治之大好時機,正宜奮發有為,以成就郅治之盛世。
伏願陛下效仿堯舜之仁愛,罷除無益之勞役,節省無名之費用,以蘇解百姓之困苦;效法包拯、於謙之剛正,彈劾不法之臣,保護黎民百姓之安寧,以整肅朝綱。如此,則我大吳必能上合天心,下順民意,垂拱而治,實現萬世無疆之盛業。臣不勝拳拳之至,謹以此疏奏聞陛下。
臣謝淵,稽首頓首,再拜以奏。
永熙三年春三月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