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民呼萬歲街前沸,帝祭忠魂祠裡香_玄楨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玄楨記 > 第574章 民呼萬歲街前沸,帝祭忠魂祠裡香

第574章 民呼萬歲街前沸,帝祭忠魂祠裡香(2 / 2)

周顯點頭:"臣可證,玄夜衛在瓦剌俘虜口中得知,瓦剌確有"散布謠言促遷"之計,昨日已抓獲三名傳謠的鎮刑司舊吏,供詞與徐首輔的"密報"一致——徐首輔,你這密報,是不是從這些舊吏口中得來的?"

徐文淵的臉從白轉青,嘴唇哆嗦著說不出話。蕭桓看著他的樣子,突然想起元興帝的《北伐詔》:"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乃大吳祖製。"永熙帝親征瓦剌,雖有敗績,卻從未想過遷避;嶽峰死守大同衛,骨碎城樓也未退——他若遷南京,怎對得起祖宗,怎對得起那些死難的忠魂?

"徐文淵,"蕭桓的聲音冷得像冰,"你私囤漕糧、暗備舟楫、散布謠言,皆為一己之私,動搖國本。著玄夜衛將你拿下,押入詔獄署,徹查你的罪案!"

玄夜衛卒立刻上前,架起癱軟的徐文淵。他掙紮著回頭,對著蕭桓哭喊:"陛下!遷...遷南京是對的!瓦剌...瓦剌真的會破城!"喊聲漸漸遠去,暖閣裡隻剩下燭火的劈啪聲。

徐文淵被押走後,蕭桓看著禦案上的《九邊聯防策》,突然覺得心裡的石頭輕了些。"謝尚書,"他拿起策論,"你明日就赴居庸關,務必加固防務,若瓦剌來犯,先挫其銳氣。"

謝淵躬身:"臣遵旨!臣必不負陛下,不負邊民!"

"王尚書,"蕭桓轉向王直,"調糧之事,你親自督辦,若有州縣拖延,可憑朕的手諭,暫革其官,待糧運後再議。"

王直道:"臣遵旨!臣今夜就擬調糧令,明日一早發往山東、河南。"

"周指揮使,"蕭桓最後看向周顯,"護糧之事,就拜托你了。徐文淵的案,也要徹查,牽連之人,無論官階高低,一律嚴懲——朕要讓所有人知道,私害國者,必無好下場。"

周顯道:"臣遵旨!玄夜衛必全力以赴,護糧、查案,兩不誤。"

李東陽看著蕭桓的部署,心裡鬆了口氣——遷議暫時擱置,守禦的方向定了,朝局總算能穩一穩。他上前道:"陛下,今日密議之事,需嚴守秘密,若傳出去,恐引起百姓恐慌。臣請命,明日早朝,隻宣布"徐文淵因貪墨被查",遷議之事,絕口不提。"

蕭桓點頭:"就依李次輔所言。今夜辛苦諸位了,都退下吧,朕還有些事要處理。"

眾人退去後,暖閣裡隻剩下蕭桓一人。他拿起嶽峰的血書,指尖撫過"死守京師"四字,血漬的粗糙感透過指尖傳來,像嶽峰在耳邊呐喊。他走到窗邊,推開窗,冷風卷著雪粒撲進來,落在臉上,冷得他清醒了許多。

遠處的皇城根下,傳來巡夜士兵的腳步聲,"大吳萬歲"的口號聲隱約傳來——那是神京三大營的士兵,他們還不知道今夜的密議,卻仍在堅守崗位。蕭桓想起獨石口的王三,想起狼山的謝淵,想起那些在邊關流血的將士,突然覺得,遷南京的念頭,是對他們的褻瀆。

他轉身回到禦案前,拿起朱筆,在《九邊聯防策》上批下"可從,著即施行"四字。朱墨落下時,他想起永熙帝踢裂的地磚,想起元興帝的《北伐詔》,想起嶽峰的血書——這些,都是大吳的根,是不能丟的。

內侍李忠進來收拾案幾,看見蕭桓的神色,小聲問:"陛下,可要傳膳?"蕭桓搖頭:"不必,你去把嶽峰祠的香灰取來一些,朕要放在禦案上,警醒自己。"

李忠應著退下,蕭桓看著窗外的雪,心裡默默道:嶽將軍,百姓,朕不會遷南京,朕會守住神京,守住大吳的根。

十一月初二的早朝,蕭桓宣布"戶部尚書徐文淵貪墨漕糧,著玄夜衛徹查",滿朝嘩然。徐文淵的舊僚,如內閣中書舍人劉敬、禦史台右都禦史張謙等,皆麵露惶恐,卻無人敢為其辯解——玄夜衛昨夜已將徐文彬、張友仁等逮捕,罪證確鑿,誰也不敢趟這渾水。

謝淵出列奏報《九邊聯防策》,請求赴居庸關部署防務,蕭桓準奏,命其"三日之內啟程,所需兵馬、糧草,戶部、兵部儘皆配合"。王直也奏報調糧之事,"山東、河南漕糧十日可至,大同糧道三日內打通",蕭桓點頭,"著玄夜衛派專人督查糧運,不得有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朝散後,李東陽留在殿內,對蕭桓道:"陛下,徐文淵的舊僚雖不敢辯解,卻恐暗中作梗,阻擾防務、糧運。臣請命,由六科給事中督查兵部、戶部,若有官員拖延,即刻奏報。"

蕭桓道:"就依李次輔所言。六科給事中,是朕的耳目,也是朝堂的規矩,不能廢。昨日密議罷監察,是朕之過,今後凡軍國重事,必召六科參與。"

李東陽躬身:"陛下聖明。徐文淵案,臣建議由玄夜衛與理刑院共同查辦,既顯公允,也可避免玄夜衛獨斷,引起百官不滿。"

蕭桓同意:"就命周顯與理刑院左僉都禦史吳謙同查,務必查清徐文淵的罪證,以及是否有其他官員牽連。"

十一月初三,謝淵帶著《九邊聯防策》赴居庸關,王三率一千邊軍在大同衛接應玄夜衛護糧隊,周顯則與吳謙開始查辦徐文淵案。蕭桓坐在禦書房,看著各地送來的奏報:宣府衛的瓦剌已退,大同糧道的襲擾被擊退,山東、河南的漕糧已啟程——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他拿起周顯遞來的《徐文淵案初步查報》,上麵寫著"徐文淵私吞漕糧四萬石,聯絡江南鹽商,欲借遷南掌控江南鹽鐵",還有"劉敬、張謙等五名官員曾收受徐文淵賄賂,為其私糧案提供便利"。蕭桓看著這些名字,心裡冷笑:官官相護,貪贓枉法,若不嚴懲,大吳的根基遲早會被這些蛀蟲蛀空。

他提筆在查報上批下"劉敬、張謙等一並逮捕,徹查到底",然後拿起嶽峰的血書,放在查報上。血書的"死守"與查報的"貪墨",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就是大吳的朝堂,有忠良,有奸佞,而他這個君主,必須守住忠良,鏟除奸佞,才能保住祖宗的江山,保住百姓的安寧。

窗外的雪停了,陽光透過窗欞,照在禦案上,血書的字、朱批的字,都在光中顯得格外清晰。蕭桓知道,守神京的路還很長,瓦剌的威脅還在,朝堂的蛀蟲還沒除儘,但他已經不再動搖——因為他知道,他不是一個人在守,還有謝淵、周顯、王三,還有那些在邊關流血的將士,還有那些不願放棄的百姓,他們都是大吳的希望。

片尾

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初五,玄夜衛護糧隊順利將宣府衛五千石糧運至大同衛,王三率邊軍接應,途中遭遇瓦剌小股襲擾,玄夜衛連弩破敵,僅傷三人,無一陣亡。同日,山東漕糧一萬石抵達神京,河南漕糧也已過黃河,神京糧荒緩解。

謝淵在居庸關部署防務,加固城牆,增設箭樓,又從邊軍挑選百名老兵,充作"烽燧督查",嚴防內奸瀆職。瓦剌聞聽神京防務加固、糧運暢通,暫緩進攻,退至獨石口以北,與大吳邊軍對峙。

徐文淵案的查辦仍在繼續,劉敬、張謙等五名官員被逮捕後,供出更多收受徐文淵賄賂的官員,玄夜衛與理刑院順藤摸瓜,又逮捕十餘人,皆為鎮刑司舊吏或徐文淵舊僚,朝堂風氣為之一清。

蕭桓每日在禦書房批閱防務、糧運、查案的奏報,深夜常至嶽峰祠祭拜,將各地捷報燒於香爐,告慰嶽峰的忠魂。十一月初十,他下旨:"九邊將士死守疆土,忠勇可嘉,著戶部撥銀五萬兩,撫恤死難將士家屬;獨石口、宣府衛百姓遭瓦剌屠戮,免其三年賦稅,命地方官安撫流民,重建家園。"

詔旨下達那日,神京百姓自發在街頭焚香,高呼"陛下萬歲",聲音傳至西苑,蕭桓站在暖閣窗邊,聽著這聲音,想起那日密議時的動搖,突然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守住神京,不僅是守住祖宗的江山,更是守住百姓的希望。

卷尾

《大吳史?世宗紀》載:"德佑十四年十一月,帝蕭桓拒遷南京之議,命謝淵督居庸關防務,王直調山東、河南漕糧,周顯率玄夜衛護大同糧道。瓦剌聞之,退師獨石口,神京之危暫解。徐文淵因貪墨漕糧、暗備遷舟,論斬,曝首九邊;其黨劉敬、張謙等十七人,皆革職查辦,抄沒家產充軍餉。"

《玄夜衛檔?防務錄》補:"德佑十四年十二月,謝淵在居庸關設"聯防哨",與宣府、大同衛三日一互通軍情;周顯徹查徐文淵案後,奏請"革內閣私議之權,凡軍國重事,必召六科給事中監察",帝準,著入《大吳會典》。"

《大吳會典?漕運誌》注:"經徐文淵案,戶部重訂《漕糧核查製》,設"漕糧禦史"四員,分駐江南、山東、河南、湖廣,專查漕糧轉運,杜絕"損耗"虛額;又定"糧袋火漆驗查製",每石漕糧袋上皆印漕運禦史、地方知府雙印,私改、挪用者,斬。"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神選者的神諭 星淵回響:文明共生啟示錄 雙花影裡舊煙台 重生1990:老婆,我養你 穿越超神:我能召喚童年機甲 落英詩集 我非癡愚實乃純良 鄉村花香 終宋 道門詭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