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淵站在太和殿的台階上,望著遠處的宮牆,心中一片澄澈。他知道,查處李嵩隻是清除文臣積弊的第一步,後麵還有更多硬仗要打——文臣集團盤根錯節,李嵩背後定有更多人牽涉其中,稍有不慎,便會引發朝堂動蕩。但他無所畏懼——他手中有確鑿證據,有蕭櫟的支持,更有對公正的堅守,定能將貪腐失職之徒一一揪出。
三日後,周鐵送來審訊結果:“謝大人,李嵩已招認收受糧餉科主事白銀兩萬兩,並承認曾協助劉煥挪用軍餉一萬兩,用於宴請勳貴。此外,他還招出吏部郎中王慶曾通過他行賄五千兩,得以破格升任知府。”
謝淵接過供詞,眉頭皺得更緊:“王慶?立刻將他拿下,徹查他任內的貪腐之事。另外,李嵩宴請的勳貴名單中,定國公蕭策赫然在列,雖無直接證據證明蕭策受賄,卻需加強監控,防止他乾預查案。”
“屬下明白。”周鐵領命而去。
此時,秦飛送來密報:“大人,張文暗中聯絡禮部尚書王瑾、工部侍郎周瑞,欲聯名彈劾您‘濫用監察權,打壓異己’,還偽造了您與武將私下往來的書信。”
謝淵接過書信,仔細一看,便知是偽造——字跡模仿得雖像,卻缺少他獨有的筆鋒,且落款日期他正在巡查京營,根本不可能與武將私下見麵。他冷笑一聲:“秦飛,你立刻將偽造書信的匠人找到,作為反證;同時,密切關注張文等人的動向,若他們敢將彈劾疏遞上,便將反證呈給陛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屬下遵旨。”秦飛領命而去。
謝淵將書信放在案上,心中清楚,張文等人已是困獸猶鬥,他們越是反撲,越能暴露其心虛。他提筆起草《文武協調章程》,規定“文武官員考核需交叉進行,文臣考核需有武將參與,武將考核需有文臣參與;糧草調度、軍器製造等事務,需文武共同監督”,旨在從製度上消除文武矛盾,防止類似爭執再次發生。
章程起草完畢後,謝淵呈給蕭櫟禦批。蕭櫟看後,讚不絕口:“此章程兼顧文武利益,既能防止偏袒,又能加強監督,可頒布推行。謝卿,你為調和文武矛盾、肅清貪腐失職立下大功,朕欲加你‘太傅’銜,兼領內閣事務。”
謝淵連忙推辭:“陛下,臣已身居太保,掌監察與軍政,若再兼領內閣,權柄過重,恐遭非議。且臣專注軍政與監察即可,內閣事務仍需精通文墨的大臣主理。”
蕭櫟看著謝淵堅定的眼神,點頭道:“既如此,朕不勉強你。但賞不可少,賜你良田千畝,用於贍養陣亡士卒家屬。”
謝淵躬身道:“謝陛下賞賜。臣懇請將良田轉贈宣府衛、大同衛的陣亡士卒家屬,臣家中尚有薄田,足以度日。”
蕭櫟心中愈發敬佩:“準你所請。陣亡士卒家屬之事,便交由你全權處置。”
離開乾清宮,謝淵立刻命人將良田分配給陣亡士卒家屬,並派人前往各地督查,確保無誤。期間,張文等人見偽造書信的陰謀敗露,且謝淵又獲帝王賞賜,再也不敢輕舉妄動,彈劾之事不了了之。
《文武協調章程》正式頒布推行。不出三月,成效顯著:文武官員考核更加公正,再也沒有出現“破格任職”的情況;糧草調度、軍器製造等事務在文武共同監督下,效率大幅提高,失職貪腐現象大幅減少。
蕭櫟親自前往京營與戶部視察,看到文武官員各司其職、協同合作的景象,對謝淵讚不絕口:“謝卿,此章程推行得力,文武矛盾緩和,朝局穩定,你功不可沒!”
謝淵躬身道:“陛下謬讚,這是文武百官共同努力的結果。臣隻是做了分內之事。”他心中清楚,章程的推行成功,不僅緩和了文武矛盾,更從製度上清除了“官官相護”的土壤,為進一步肅貪奠定了基礎。
此時,周顯送來密報:“大人,玄夜衛查到,定國公蕭策暗中聯絡瓦剌使者,欲借瓦剌之力顛覆朝廷,為李嵩報仇。”
謝淵心中一凜,立刻將密報呈給蕭櫟。蕭櫟震怒:“蕭策好大的膽子!謝卿,命你率京營五千兵力,配合玄夜衛,即刻將蕭策及其黨羽拿下!”
“臣遵旨。”謝淵領旨後,立刻召集楊武、秦飛等人,製定抓捕計劃。在他的統籌調度下,蕭策及其黨羽很快被全部抓獲,經審訊,蕭策對勾結瓦剌之事供認不諱。蕭櫟下旨將蕭策淩遲處死,其黨羽一律流放遼東。
處置完蕭策案後,謝淵將精力轉向完善《文武協調章程》。他結合推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在章程中增加“文武官員每季度需召開協調會議,溝通軍情與政務”“重大決策需文武共同商議,方可上奏陛下”等條款,進一步加強文武協同。
章程完善後,謝淵呈給蕭櫟禦批。蕭櫟看後,滿意道:“此章程已無疏漏,可作為祖製,傳之後世。謝卿,你為大吳的長治久安立下不世之功,朕無以為報,特賜你‘免死鐵券’一麵,可免你及子孫一次死罪。”
謝淵接過免死鐵券,心中五味雜陳:“陛下,臣此生隻求公正廉明,守護好大吳的江山與百姓,無需免死鐵券。若臣日後有過,願受國法懲處,絕不推諉。”
蕭櫟笑道:“你這性子,還是這般剛直。也罷,鐵券你先收下,權當是朕的一片心意。”
謝淵躬身謝恩,心中清楚,這鐵券既是帝王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責任。他暗下決心,此生定不辜負帝王的信任,不辜負百姓的期望,堅守公正,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片尾
大吳的治世氣象已彌漫京師三月有餘:宣府衛送來的捷報連月未斷,瓦剌遊騎再不敢近邊牆半步;吏部按《文武協調章程》考核官員,貪腐彈劾案較去年銳減七成;街麵上糧價平穩,流民皆已安置,孩童嬉鬨聲取代了往日的饑寒哭啼。蕭櫟遂下旨於奉天殿設“承平宴”,遍邀文武百官,共慶安定。
奉天殿內,鎏金燈盞懸於梁上,映得滿殿朱紅柱廊熠熠生輝。絲竹聲裡,文武百官按品階列坐,酒過三巡,蕭櫟執酒樽起身,目光越過眾臣,徑直落在東首的謝淵身上。他聲音洪亮,帶著難以掩飾的欣慰:“謝卿,自你修訂《糧草調度條例》《文武協調章程》,大吳邊防固、吏治清、民心安,此等承平景象,你功居首位!朕敬你這杯,願大吳長治久安!”
滿殿瞬間寂靜,隨即響起附和的讚歎聲。謝淵起身時,官袍下擺輕掃過案上的玉盤,他躬身接過酒樽,目光掃過席間——吏部新尚書正與嶽謙舉杯示意,戶部侍郎陳忠正細查糧餉賬目副本,那些曾因文武爭執麵紅耳赤的官員,此刻竟有了幾分融洽。他心中一暖,卻無半分功成的自得,隻朗聲道:“陛下謬讚!邊防穩固,是李默、嶽謙等將官率士卒死戰;吏治清明,是六部臣僚恪儘職守;民心安定,是天下百姓躬耕不輟。臣不過是承陛下之命,厘定製度而已,怎敢獨攬其功?”說罷,他舉杯一飲而儘,酒液辛辣,卻澆不熄心底對那些無名者的記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宴罷已近子時,謝淵婉拒了幾位武將的挽留,獨自走出奉天殿。夜風帶著宮牆下的槐花香拂來,吹散了宴間的酒氣。宮燈沿著長長的禦道次第排開,昏黃的光影在金磚上拖出交錯的長影,像極了德勝門城樓上未褪儘的箭痕。他抬頭望向夜空,繁星密綴,其中最亮的那顆,竟讓他想起宣府衛那個十七歲士卒的眼睛——那士卒在糧草延誤那日,揣著半塊凍硬的麥餅仍死守哨卡,最後力竭而亡,屍身手裡還攥著染血的軍牌。
“文臣運籌,武將衝鋒,缺一不可……”蕭櫟那日的話又在耳畔響起。謝淵摩挲著腰間的玉帶,指尖觸到裡麵藏著的小布包——包著那名士卒的半截軍牌。他忽然明白,帝王的“和稀泥”從非無原則的妥協,而是懂“文武相製易,相和難”;自己的“死磕公正”也非固執,而是要讓“運籌”不淪為失職的借口,“衝鋒”不變成無謂的犧牲。如今街頭巡邏的京營士卒,腰間既掛著兵部的調令,又揣著戶部的糧票,這不正是章程落地的模樣?
回到府中時,門房已點亮了書房的燭火。謝淵脫下官袍,徑直走到案前,案上並排放著三樣東西:攤開的《兵部邊衛奏疏》、疊得整齊的《文武協調章程》,還有那本已翻得邊角起皺的《宣府衛士卒傷亡詳冊》。他坐下時,指尖先落在詳冊上,輕輕翻開——“趙小五,十七歲,宣府衛哨卒,成武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斷糧殉職”的字跡映入眼簾。
燭火搖曳著,將他的影子投在牆上,時而被奏疏上的墨跡切得零碎,時而又因詳冊的翻動拉得綿長。謝淵提起朱筆,在“宣府衛增派冬衣”的奏疏上批下“三日內戶部核撥款項,兵部派員監造”,筆鋒剛勁,未有半分遲疑。批完奏疏,他又拿起章程,指尖劃過“文武聯合督查糧草”那條款,想起今日宴上戶部尚書主動與李默商議邊糧調度的場景,嘴角終於露出一絲淺淡的笑意。
窗外的梆子聲敲了兩下,謝淵揉了揉發酸的手腕,卻未起身歇息。他知道,明日還要去禦史台督辦李嵩餘黨的審結案,後日需赴京營查驗新訓士卒的裝備——前路從非坦途,舊黨殘餘仍在窺伺,邊地冬防尚需籌備。但他低頭看著案上的詳冊,看著那一個個鮮活的名字,心中再無彷徨。
堅守公正,不是為了“功不可沒”的讚譽,而是為了讓趙小五們的血不白流;調和文武,不是為了朝堂的表麵和諧,而是要讓大吳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安放下耕織的犁耙與守邊的刀槍。燭火明滅間,謝淵重新提起朱筆,在空白的箋紙上寫下“冬防糧餉核驗清單”幾個字,筆尖落下的聲響,在寂靜的夜裡格外清晰,像在為未竟的路,刻下堅定的注腳。
卷尾語
太和殿“成武和稀”一案,以文武交爭始,以《文武協調章程》成,實為謝淵在“帝王平衡”與“自身原則”間找到支點的經典博弈。他未因蕭櫟的和稀泥而妥協,而是借勢拿出李嵩貪腐的鐵證,既維護了“嚴懲失職”的原則,又未激化文武矛盾,最終推動製度完善,實現了“個案追責”到“體係調和”的升華,暗合明代“於謙在文武之爭中堅守原則”的曆史軌跡。
從心理與策略維度觀之,謝淵的應對展現了“剛柔並濟”的政治智慧:麵對文武爭執,他冷眼旁觀,不貿然站隊,是為“柔”;拿出李嵩罪證,堅決追責,是為“剛”;接受“文武協調使”之職,調和矛盾,是為“平衡”;起草章程,從製度上消除隱患,是為“長遠”。這種特質讓他在“帝王施壓、文臣反撲”的困境中,不僅站穩了腳跟,更將一場單純的朝會爭執,轉化為完善製度的契機。
《大吳名臣傳》載:“成武中,文武交爭,帝欲和稀,淵執證劾嵩,既肅貪腐,又調矛盾,朝局乃定。”此案印證了“真正的平衡,非無原則妥協,而以公正為基”的真理——封建王朝的文武之爭本為常態,帝王的和稀泥若失了公正,便成縱容;唯有如謝淵般,以證據為憑,以製度為綱,方能實現真正的朝局穩定。
太和殿的爭執聲早已消散,但謝淵在丹墀下留下的原則與章程,卻成為大吳盛世的基石。帝王的目光雖曾試探,卻終因他的剛直而選擇信任;文武的矛盾雖曾尖銳,卻終因製度的調和而歸於和諧。這場因“和稀泥”而起的博弈,終將以“公正與製度”的勝利,載入大吳的史冊,為後世治國者提供鏡鑒。
喜歡玄楨記請大家收藏:()玄楨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