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家酒喝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商量正事,征南問:“師叔,河套冶鐵工坊要和千斤溝工坊生產一樣的東西嗎?”我笑著道:“哪有自己和自己競爭的,鐵鍋的銷量再大,整個草原的鐵鍋需求也是有個度,”征南道:“那河套工坊靠什麼掙錢養活工坊?”我從懷裡掏出一張圖紙道:“這就是最簡單的爐子,你們要加班加點地生產,”張小飛道:“是啊,牧民買了爐子肯定要買煤炭,又帶動煤炭的銷量,”我看著張小飛道:“到時候爐子生產多了,你們隊伍給我都去賣爐子去,”張小飛道:“我們答應牧民第一年不收稅,強派一個爐子給他們不算過分,”我想想也是這個道理,就對征南道:“看到沒有,有人負責包銷你們生產的爐子,還不加足馬力生產,”征南問:“師叔,一口鐵鍋賣五兩銀子,這爐子的用料起碼是鐵鍋的三倍,賣多少錢合適?”張小飛道:“那就賣十五兩一個,”我搖搖頭道:“就賣十兩吧,爐子賣出去多了也帶動煤炭的銷售,”
我們談爐子的時候,四個村長插不上話,見我們爐子的事談完了,陸汝謙道:“族長,我們河套冶鐵工坊這邊是不是不適合再分成幾個村落了,”我想也是,於是就安排道:“從現在開始,你們四個村合並成河套冶鐵工坊,陸汝謙為大管事,鄭思齊、孫允中、賀伯庸為小管事,冶鐵車間、挖鐵礦石、運鐵礦石、挖煤、運煤、打水、運水、居住區的生活管理,都由大管事指派小管事去負責,工坊的男女都要乾活,女人安排夥計輕鬆一些就可以。”
第二日,就看到征南帶著三十個人,製作火爐的模型,這是整個鑄造過程的基礎。選用質地細膩、粘性適中的泥土,根據想要鑄造的普通火爐的形狀和尺寸,手工塑造出火爐的實心泥模。在塑造過程中,需精確把控尺寸,確保泥模與最終想要的火爐大小一致。同時,在泥模表麵細致雕刻出爐膛、爐口、爐腳等結構的形狀和紋飾,如果需要特定的裝飾圖案,也在此階段完成。完成後,將泥模放置在通風乾燥處,讓其自然乾燥硬化,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天時間,具體取決於環境濕度和泥模大小。乾燥後的泥模應質地堅硬,不易損壞。
泥模乾燥完成後,開始製作外範。用濕潤的細泥均勻地塗抹在泥模表麵,形成一層厚度約為23厘米的泥層,這層泥層就是外範的雛形。為了方便後續將外範從泥模上取下,在塗抹泥層時,可以在泥模表麵預先塗刷一層薄薄的隔離材料,如草木灰水等。待塗抹的泥層稍乾,具有一定強度但還未完全硬化時,根據火爐的形狀,將外範分割成幾塊,分割線的位置要選擇在便於拚接且不影響火爐形狀的地方。分割後,小心地將每一塊外範從泥模上取下,放置在一旁晾乾。
外範晾乾後,接著製作內範。內範的形狀與火爐的內部空間一致,其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在泥模內部填充泥土,塑造出內範的形狀,然後將內範從泥模中取出,進行乾燥和修整;另一種方法是根據泥模的尺寸,製作一個與火爐內部形狀相同的模具,用這個模具來製作內範。內範製作完成後,同樣需要進行乾燥處理,使其具有足夠的強度。
內範和外範都乾燥完成後,將內範放置在外範內部,使二者之間保持一定的空隙,這個空隙就是火爐的壁厚。為了確保內範和外範的相對位置準確,防止在澆鑄過程中發生錯位,需要使用支釘或泥芯撐來固定它們。支釘或泥芯撐可以用泥土或金屬製成,均勻地分布在內範和外範之間。固定好內外範後,在它們的接口處用泥漿密封,確保整個鑄型的密封性良好,防止鐵水泄漏。同時,在鑄型上預留出澆鑄口和出氣口,澆鑄口用於注入鐵水,出氣口用於排出鑄型內的空氣,保證鐵水能夠順利填充整個鑄型空間。澆鑄口一般設置在鑄型的頂部,出氣口則設置在鑄型的邊緣或較高位置。
當天這些人就不停地製作泥範,做好了就送到陰涼處風乾,這組人以後就是專門製作泥範的了,泥範是一次性的東西,爐子澆鑄好了,泥範就會被敲碎,所以做多少個爐子,就要預先做多少個泥範出來,用量相當大,爐子的產量首先是看泥範做的快慢,征南都教會三十個人都會做泥範後,就讓他們加班加點不停地做泥範。
兩天後,先做的泥範已經乾了,征南就指揮人開始澆鑄爐子了,將準備好的鐵礦石等煉鐵原料放入煉鐵爐中,加入適量的燃料,點燃燃料,通過鼓風設備向煉鐵爐內鼓風,提高爐內溫度,使鐵礦石熔化成為鐵水。當鐵水達到合適的溫度和流動性後,將鐵水從煉鐵爐中舀出,迅速通過澆鑄口倒入合好的鑄型中。在澆鑄過程中,要控製好鐵水的流速和流量,確保鐵水能夠均勻地填充鑄型的各個部分,避免出現澆不足或鐵水飛濺等情況。澆鑄完成後,等待鐵水在鑄型中自然冷卻凝固,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具體取決於火爐的大小和環境溫度。
當鐵水完全冷卻凝固後,小心地打破外範和內範,取出鑄造好的火爐。由於泥範在製作過程中會有一定的收縮,所以取出的火爐可能會有一些毛邊和不平整的地方,需要使用錘子、銼刀等工具對其進行修整,去除多餘的部分,使火爐的表麵光滑平整,尺寸符合要求。經過修整後的火爐,再進行一些必要的表麵處理,如打磨、防鏽等,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喜歡明末少年請大家收藏:()明末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