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不光成立了小旗隊,還選出了自己的村民乾部。這些同仁都是大夥信得過的人,是從咱村裡土生土長起來的,知道咱的難處,也懂咱的心思。在這裡,我想對新當選的乾部們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你們肩上的擔子不輕啊,這不是光掛個名兒,是要真真切切為大家夥兒辦事。首先,得把心放在集體上,彆總想著自家那點小算盤,隊裡的田地怎麼種、牲口怎麼養、農具怎麼管,都要多琢磨,多和大夥商量,不能自己說了算。其次,要一碗水端平,記工分也好,分糧食也罷,不能偏袒誰、虧待誰,誰乾得多、乾得好,就得讓誰得實惠,這樣大夥才服氣,才有乾勁。再者,要帶頭往前衝,臟活累活先伸手,遇上難題不躲懶,把大夥擰成一股繩,一起把生產隊的日子過紅火。你們要是做得好,大夥記著你們的功;要是做得不好,咱也有規矩管著,畢竟這乾部是咱全村人選出來的,就得對全村人負責!
從今天起,咱成立小旗隊,耕地一起種,牲口一起喂,收成一起分。誰家勞動力多,誰家貢獻大,年底分紅就多拿!春播的時候,咱按人頭分地塊,青壯年挑重活,老人婦女管育苗;秋收的時候,咱按產量評工分,乾得好的不光多拿糧食,還得給披紅戴花!往後村裡要修水渠,咱合力挖;要蓋倉庫,咱一起壘;誰家有難處,全隊幫襯著——這才是一家人過日子的光景!
彆覺得這是瞎折騰,咱算筆賬:以前各家各戶單打獨鬥,你家缺種子,我家缺肥料,遇上病蟲害都慌了神。現在好了,生產隊統一留種子、積肥料,請鎮裡的技術員來教新法子,一畝地多打幾十斤糧,家家戶戶的糧缸都能裝滿!
父老鄉親們,舊社會的苦日子咱熬出頭了,新日子得靠咱自己掙!從明天起,男人們扛犁下地,女人們拾掇菜園,老人孩子多積點農家肥,咱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這田地種得比地主那會兒強十倍、百倍!等到秋收時節,咱殺豬宰羊,敲鑼打鼓,好好慶賀咱生產隊的第一個豐收年!
大夥說,有沒有信心?!
分隊長講完話,台下就都熱情歡呼起來,每個人都露出燦爛的笑容,剛上任的田村小旗長也被要求到台前講幾句,這位小旗長講話十分乾淨利落,“這以後的日子一定越過越紅火,這好日子是誰帶給我們的?!是大同軍,為了慶祝我們田村小旗隊的成立和感謝大同軍,我宣布殺豬宰羊,全村在一起聚餐,”這話一出,那場麵就控製不住了,台下村民又蹦又跳,很久難以平靜下來,
有誰會想到,田好謙一家人離開田村時心裡是多麼的難受,多麼的怨恨,
田村隻是一個縮影,這種事情同時發生在軍飽鎮的各個村莊,聽說樸氏家族有欺男霸女鬨出人命的事情發生,在批頭大會上,苦主直接上台,控訴了樸家的累累罪行,樸家家主和涉事人員被當場砍頭,樸家的所有財產都被充公,金氏家族是書香門第,沒有什麼惡名,也得到了和田好謙家差不多的下場。加平郡和漢城周邊的其他一些村莊都發生著同樣的事情。
正當所有村民陷入翻身做主的喜悅當中不能自拔的時候,我讓傳令兵給每個小分隊下達緊急命令,讓他們連夜成立護村隊,對即將收割稻田進行日夜看守,這時候的稻田隻要一個火星子,就會把大片的稻田燒毀,那些剛被攆出家門的地主們應該都想燒了稻田吧,
另一方麵,讓漢城那邊下令,給丟了土地的地主們提供方便,鼓勵他們開辦工坊,興辦商號,以低廉的價格出租場地給他們,大同軍保證他們的合法經營,優先招募失去土地的地主子弟進入官府當差,大同軍還大量招募這些地主當中識字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把這些人才調往東江鎮,支持旅順口和皮島的建設,給這些人都給了高薪,逐步緩解他們心中對大同軍的怨恨,
我帶著各小分隊一直在軍飽鎮駐紮,白天幫助各小旗隊秋收,那些小旗隊剛選出來的隊長們並沒有管理小旗隊的能力,小分隊都要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帶領村民們秋收,如何分工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率。集體勞作期間,小隊裡麵要安排婦女們給下田的人做飯,每個田塊分配給一個小隊的人,減少有人乾的多,有人乾的少的現象,隊長要安排專門的記工員,對每天出勤人員進行統計,這是秋收後分配糧食的參照,每天收工吃飯的時候,組織村民對一天的勞作進行評議,針對小旗長安排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來共議,大家都認為有理的話,第二天就要改正過來,共議的時候對踏實肯乾的人要表揚,對偷奸耍滑的人要批評,讓每個村民都感覺到自己是這個小旗隊的一份子,
到了秋收完成,時間就過去十幾天,看著曬穀場上堆得像小山一樣的稻穀,每個村民的臉上都掛著秋收的喜悅,要分糧食了,因為沒有先例,各小旗長就請示分隊長,分隊長也不知道怎麼分,又都跑過來請示我這個最高長官,我隻好又給他們製定了分配方案,集體的糧食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就是基礎口糧,隻要是這個村的村民,不管有沒有參加過勞動,都必須得到基礎口糧,一般都是一口人三百斤,第二部分是按照工分來分,統計出這個小旗隊在一段時間內共有多少人次出工,再算出一個工分得多少糧食,第三部分就是集體留存的糧食,其中包括第二年的種糧,集體發展需要的糧食,需要上交的稅糧,當然第一年大同軍不收他們的稅糧,需要糧食都是用錢向他們購買,各個小旗隊得到分配方案,都馬上安排分糧食,老百姓都跟過年似的,每家的糧食都要用車往家裡拉,原來地主的糧倉都成了小旗隊的公共糧倉,老百姓對大同軍的感激之情就難以表達了,都紛紛打聽大同軍的皇帝是誰,要給大同軍的皇帝立生祠,各小分隊借此機會大力宣傳大同思想,向村民們講述了大同部落是沒有皇帝和貴族的,在部落裡人人都是主人。
各小分隊撤離之前又召集各小旗隊的乾部開會,對他們進行培訓,告訴他們如何做好乾部,要熟悉種植養殖的基本常識,按照節氣合理地安排生產,勞動中要做到合理分工,分配時要做到公平公正,農閒時要興修水利,各小分隊又在這些小旗當中選出能力超強,表現積極的人成立了軍飽鎮總旗,以後大同軍有事直接找總旗就可以了。
喜歡明末少年請大家收藏:()明末少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