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星河文藝範肆)
1.姚樞:亂世之中的一代大儒
出生在什麼時代,誰都沒得選擇。
唯一能夠選擇的,是如何麵對時代的洪流。
歸隱,或者死扛。其實,沒有絕對的對錯。
順勢還是逆勢,這才是最重要的。
姚樞,出生在金、宋、蒙古混戰的時代。
他的父親姚淵,在金朝的許州做官。
蒙古軍破許州城,他跟隨父親到燕京投靠楊惟中。
之後,他因為才識被薦給北覲窩闊台汗。
窩闊台的三兒子闊出,看中了姚樞的才華。
但姚樞覺得,闊出並不是他想追隨的明主。
在出任燕京行台郎之後,旋即棄官歸隱。
潛心研究,從趙複處得來的程朱傳注諸書。
厚積薄發,等待名主的出現。
海迷失後二年,姚樞迎來了他的春天。
身為宗王的忽必烈,把他召到漠北。
席間,姚樞陳述了儒家的帝王之學和治國之道。
忽必烈聽後,大為讚賞,引為入幕之賓。
他的建議,多數被忽必烈采納。
後來,忽必烈稱帝,他得以預議朝政。
最終,成為這亂世之中的一代名儒。
這與當年的潛心歸隱,有很大的關係。完)
2.張起岩:大元朝首位漢人狀元
曆史,無關清濁。人生,無關成敗。
能夠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皆是本事。
張起岩,生在這個文史延續的年代。
本著對文學的熱愛,他成為大元朝首位漢人狀元。
其智力天賦和文化功底,當時鮮有人可以趕上。
科舉入仕,通常不會安排實權單位。
張起岩入職,也逃不過去監察院打醬油的命運。
在蒙古人當道的情況下,監察基本流於形式。
監察多年,沒有弄出什麼事情來。
張起岩便得以升遷,到禮部任尚書去了。
製訂修改禮法,那是讀書起家的張起岩的拿手好戲。
在禮部,他一心鑽研禮法。
但在諸多事情上,並不作大的調整。
而是花更多心思,在禮法的宣傳上。
對於遊牧民族而言,禮法是約束。
沒多久,張起岩便被弄去了中書省。
又後來,從中書省轉到了翰林院。
翰林院的日子,才是張起岩最舒服的日子。
權力雖然比中書省低,但福利待遇要好很多。
在一個求財和求權的年代,張起岩如願的選擇了求穩。
隨遇而安,隨波逐流,方顯英雄本色。完)
3.張天宗: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落戶順安峒,是張天宗的選擇。
一切,為了失去的紀念。
紀念,那個失去的、被蒙古鐵蹄踏碎的夢。
紀念,那個失去的、魂牽夢繞的故鄉。
紀念,那個失去的、風雨飄搖的國家。
兵敗後的張天宗,率領部眾原本是要去安南的。
半道迷路,兜兜轉轉來到了順洲。
順洲地勢偏遠,人跡荒蕪,和記錄中的安南地貌相似。
順安峒更在高山密林深處,與外界並不通。
為謹慎起見,張天宗決定率部眾落戶順安峒。
一方麵,可以躲避元軍的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