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學術玄思殿上)
1.方孝孺:寧可掉了腦袋,不可辱了名節
讀書人最恨,就是兄弟鬩牆。
方孝孺是大學士,自然更為憤恨。
燕王朱棣造反,奪了皇位不算。
還要逼著方孝孺寫文章,來歌功頌德。
方孝孺自是不肯,朱棣便有了殺掉他的理由。
株連的,還有十族近千人。
名節,是士大夫最後的遮羞布。
但為了守住名節,方氏家族的代價似乎太大了。
有時候,人的選擇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從誰的角度講故事。
又站在誰的角度,去聽這個故事。
反正悲傷的,永遠是那些無辜失去的。
活著的,也未必的到一些好處。
更有時候,或許甘願選擇螻蟻的一生。
這樣,至少不會禍及他人。
人生,若是可以有選擇的餘地。
就不會有那麼,蕩氣回腸的感人故事。
不知道,在地府相聚時。
方氏族人,對方孝孺是如何評價。
世俗之人,有讚其忠孝,亦有歎其愚。
自己的人生,往往活在彆人的嘴巴裡。完)
2.陳獻章:文人有些骨氣,就愛自娛自樂
為朝廷服務,服務的是一個人。
為百姓服務,服務的是一群人。
朝廷重要,還是百姓重要。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評判。
對於陳獻章來說,與其做個舔狗。
不如,做個有骨氣的文人,自娛自樂。
吏部的工作,他儘心儘責,儘職儘力。
但那些溜須拍馬的事情,他很不喜歡。
所以,為不讓自己“獨善其身”。
他不結黨,也不營私,更不聚會。
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學術上,活成了“獨行俠”。
樹木太秀麗,必然遭到妖風的摧殘。
攻擊陳獻章的男人,是昔日的同僚侍郎尹曼。
陳獻章並不理會,收拾包袱,主動請辭了。
從體製內出來的陳獻章,回到老家。
並把多年前在吳與弼老師處所學,進行歸納整理。
並且提出了新的理論,開創了明代心學的先河。
一時間,四方的學子紛至遝來。
拿著投名狀,要拜陳獻章為師學習儒學。
陳獻章對諸生,竭儘嗬護之心。
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完)
3.顧憲成:講學原是大義,終為政治砍頭
懟天懟地,不可怕。
可怕的是,愛懟皇帝。
這個癖好,實在是不太雅。
而且弄不好,會出人命,株連的那種。
顧憲成被罷官,其實就應該懂事了。
從來是人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去適應人。
天大的本事,也要靠皇帝賞口飯吃。
打回原形,在東林書院教書育人就好了。
非要結個黨,還自稱東林黨人。
這和陳勝、吳廣、黃巢,又有多大區彆。
做老師,就要愛惜學生性命。
不能放任他們,為了所謂的理想而死去。
皇帝用人不善,那一定是皇帝的錯麼?
有時候,形勢比人強,皇帝也沒得選擇。
用心中的臆想,去揣測事件的發展,本身就是很扯淡的事情。
沒有什麼事情的發生,是沒有原因的。
唯一的解釋,是我們壓根就沒有找到原因。
所以啊,做人千萬不能自以為是。
有飯吃飯,有粥喝粥,千萬不要有飯作粥吃。
但時候飯盆被敲落了事小,腦袋搬家那就事兒大了。
若是牽連家族,累及好友,那有何臉麵對列祖列宗。完)
4.林靈真:紹開東華之教,蔚為一代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