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碧玉初妝牽絲戲玖)
partnine:迎親隊伍生波瀾錯轎奇緣顯慧心叁)
書接上回!
“不好!”司馬亮瞬間明白了一切,此時洞房裡的那位,是趙家小姐。而真正的碧玉,竟被錯抬到了商賈之家。他又驚又怒,更驚歎於碧玉的急智與膽識。
他立刻轉身,沉聲下令:“備馬,點齊一隊護衛,隨本王速去懷縣趙府。另,速請孫毓先生來府,穩住前廳賓客。”孫毓乃大詩人孫婥之子,才思敏捷,與司馬亮交厚,此時正可托付。
吩咐完畢,司馬亮也顧不得更換衣服,翻身上馬,便要親自去接回碧玉。正在此時,忽聞門外傳來一陣喧嘩,緊接著,一名門房連滾爬爬地跑來稟報:“王……王爺!門外……門外來了一輛牛車,車上一位紅衣女子,自稱……自稱是劉碧玉,求見王爺!”
這一下,峰回路轉,滿府皆驚。司馬亮是又驚又喜,疾步奔向府門。隻見王府台階下,果然停著一輛農家常見的雙輪牛車,車轅上坐著一位憨厚的老車夫。而車板上,一位身著大紅嫁衣、卻未蓋蓋頭的女子,正盈盈而立,不是碧玉又是誰?!
原來,碧玉在趙府送出血詩帕後,料定趙家主人見了帕子,必會核實情況,屆時真相大白。她不願坐等,更怕夜長夢多,徒生些是非出來。於是,她趁趙府上下因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而一片混亂、無人緊盯之際,悄悄溜出後院,恰好遇見一輛給趙府送菜後空返的牛車。
她靈機一動,取出隨身的一點碎銀,懇求老農送她至洛陽汝南王府。老農見她衣著華貴,氣度不凡,又聽是去王府,不敢怠慢,便載了她一路趕來。
碧玉雖從未去過洛陽,但汝南王府的名頭響亮,稍一打聽便知方位。她一路顛簸,心中亦是忐忑,直到看見王府巍峨的門庭,這才鬆了口氣。
此刻,她站在牛車上,風塵仆仆,發髻略有鬆散,幾縷青絲垂落頰邊,卻更襯得她麵容清麗,目光清澈而堅定。她望著疾步而來的司馬亮,並未驚慌失措,而是緩緩施了一禮,聲音平靜卻清晰:“民女劉碧玉,因途中變故,誤了吉時,特來請罪。請王爺恕罪。”
夕陽的餘暉灑在劉碧玉身上,將那身大紅嫁衣染得愈發奪目。這一幕:尊貴的王爺身著吉服立於台階之上,農家女乘著牛車立於塵埃之中,背景是恢弘的王府與目瞪口呆的賓客,構成了一幅極富戲劇性的畫麵。
司馬亮看著碧玉,看著她那雙明亮眼眸中透出的智慧、勇氣與鎮定,心中所有的惱怒、焦慮瞬間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難以言喻的欣賞、敬佩與喜悅。
他快步走下台階,來到牛車前,伸出雙手,朗聲笑道:“何罪之有?愛妃臨危不亂,巧計脫身,更兼不慕虛榮,乘牛車而歸,此等慧心與氣度,實乃本王之幸,王府之幸也,快……快請起。”
他親自將碧玉扶下牛車,執其手,在眾目睽睽之下,轉身麵向滿堂賓客,坦然道:“諸位!今日之事,雖有小恙,然恰可見新人慧質蘭心。此乃天賜良緣,禮已成,宴照舊,諸位請儘興。”
賓客們這才從震驚中回過神來,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才子孫毓更是擊節讚歎:“新王妃處變不驚,化險為夷,真乃女中諸葛。這段‘錯轎奇緣’,必成千古佳話。”
是夜,汝南王府張燈結彩,盛宴重開,比先前更加熱鬨。而那場突如其來的“花轎烏龍”,非但沒有成為笑柄,反而因碧玉的機智應對和司馬亮的坦然處置,演變成了一段為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插曲。
至於洞房花燭夜,是否如尋常夫妻般溫存繾綣?卻又生出了一段意想不到的趣事。原來,司馬亮與碧玉攜手入得洞房,紅燭高燒,瑞香氤氳。司馬亮見案頭擺放著幾卷書冊,信手拿起一翻,竟是碧玉平日讀的《莊子》,書頁間密密麻麻寫滿了娟秀的批注。其中一處關於“逍遙遊”的見解,頗為新穎獨到,與司馬亮平日所思略有出入。
王爺一時興起,便指著那處批注與碧玉討論起來。碧玉初時還有些拘謹,但談及學問,便漸漸放開,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竟從“逍遙遊”辯到“齊物論”,又從“庖丁解牛”論及治國之道。紅燭燃儘了一支又換上一支,窗外月色漸西,這對新婚夫婦卻越辯越精神,早已忘了洞房花燭的本來之意。
直到門外傳來侍從小心翼翼的咳嗽聲,提醒王爺和王妃早些安歇,兩人才相視一愣,隨即不禁莞爾。司馬亮撫掌大笑:“妙極,妙極,古人雲‘紅袖添香夜讀書’,本王今日方知,何為‘紅袖辯經夜忘眠’。得妻如此,夫複何求。”
碧玉亦掩口輕笑,頰生紅暈,燈下看來,更覺嬌媚無限。
這一夜,汝南王府的新房之內,未有尋常的溫存軟語,卻充滿了思辨的清談雅趣。而這段“洞房辯詩”的趣聞,不久後也在親友間悄悄流傳開來。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喜歡眾生芸:王者浴血請大家收藏:()眾生芸:王者浴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