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黎衛彬看來,河塔鎮雖說有優勢,但是本身的條件是有限的,而製約河塔鎮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還是資金的問題。
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換誰來做這個書記都是同樣結果。
既然資金的問題已經解決了,那阻礙河塔鎮經濟發展項目落實的最大難題無疑是迎刃而解,從這一點上也足以反映出林清泉的路子還是很廣的。
當即也就不假思索道:
“林書記,加強戰鬥力這一塊,我個人還是堅持之前的那個觀點,主要還是抓隊伍建設,首要在於改變以往等靠要的思想,其次在於落實責任。”
“以前我們搞責任製,搞包產到戶,現在也可以把項目任務分條分塊下放,實行分段考核。”
“技術層麵的話,搞綠色農業生產和研發,我們自己摸著石頭過河肯定不行,但是我聽說省農科院和江南大學那邊有農業研究實驗室。”
“您看如果我們能夠跟他們聯係上,搞一個產學研合作實驗基地的話,那有沒有可能解決這一塊的問題。”
上輩子黎衛彬雖然沒有爬的多高,但是時代的進步是體現在多方麵,既包括思想意識,也包括眼界和認知。
曾經他寫了多少文章,開展了多少次學習,現在腦子裡就有多少東西。
經濟這個東西,說白了還是人來主導的,官場上抓人事就是抓組織建設,組織建設製度為骨,思想為綱,落實責任是保障。
“哈哈哈!”
“你這個小黎,我確實沒看錯人。”
辦公室裡,黎衛彬剛說完,林清泉突然就放聲大笑起來,連看向黎衛彬的眼神都明顯發生了變化。
其實不怪林清泉大驚小怪,而是黎衛彬的話確實極大地拓寬了他的思路。
在林清泉看來,自己選擇黎衛彬確實是一步妙棋,從黎衛彬的文章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看,就足以證明他這個江南大學畢業的高材生的確不同於普通的基層青年乾部。
站位高,思路清晰,而且眼界寬闊,畢竟是喝過大學墨水的人。
至少,黎衛彬提出來的這些東西,一般的基層乾部是想不到的,畢竟如果沒有接觸過相關的東西,有幾個人懂產學研合作這種概念。
更為難得的是,懂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的年輕乾部又有多少?
即使是他林清泉也不敢說能在理論上比黎衛彬更有長處。
笑聲落下。
林清泉很快也恢複了平靜。
“這樣吧,你說的這兩個問題,第一個怎麼強化戰鬥力的問題,我還要跟陳鎮長碰碰頭研究一下。”
“但是技術這一塊,我可能就分身乏術了。”
“我是這麼想的,你這兩天跑一趟省裡,去找一下省農科院,看看能不能跟他們取得一定的聯係。”
“眼下時間對我們很重要,這個工作是關鍵,能不能成就看你小黎的了,我在省裡還有幾個熟人,你到了之後給我打電話,我安排人跟你見一麵,有個熟人總歸好過你一個人單打獨鬥。”
一聽林清泉的話,黎衛彬也是暗暗佩服這位林書記的果斷和行動之快,不過越是如此,他越能感覺得到林清泉內心的緊迫感。
看來自己此前的判斷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