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接到了防空演習通知,離開了原本可能會成為廢墟的建築。
譬如,
某些學校在那天組織了郊遊活動。
又比如,某個基地正好在那天開展了野外拉練,恰好經過了某個地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即使如此,一場轟轟烈烈的救援行動,仍然仿佛老舊墨片似地在眼前一幕幕地劃過。
……
時間善於記憶。
也善於遺忘。
隨著時間的流逝,再深的創口都會愈合。
很多事情都會成為過去,會慢慢平息,也會慢慢被埋藏在記憶深處。
6月17號。
在縣委書記黎衛彬、縣長劉德林的帶領下,全體鬆和縣委班子成員集體參加了鬆和縣八裡鋪生態旅遊區的全麵竣工和驗收儀式。
儀式現場。
黎衛彬臉上連月來的陰霾一掃而空,整個人也變得輕鬆不少。
兩年的緊張施工,八裡鋪的這個項目如今總算是徹底落成。
對他這個縣委書記而言,這個項目的落成,也代表著鬆和縣的經濟工作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實際上在2008年之前,鬆和縣的經濟增幅主要是得益於大型工程和全縣基礎設施的投資,外加綠色產業的蓬勃發展。
但是任何固定投資都有一個階段,過了這個階段,對經濟的刺激作用都會難以避免低陷入停滯期。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鬆和縣搞外貿工作肯定不現實,相較而言,投資和消費肯定是主要的手段。
如今隨著全縣大多數緊迫的重點工程都已經結束,如何提振消費肯定是鬆和縣接下來要大力推動的工作,而八裡鋪生態旅遊區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抓手。
幾乎是緊挨著八裡鋪生態旅遊區完全竣工的時間。
6月22號。
周末。
隨著最後一條木樁打進泥土裡,然後合上金屬框架製作的棚頂,完成大棚的覆膜工作。
上午10點鐘。
在位於鬆和縣金堂鄉的綠色大棚施工基地內,衝天而起的煙花在半空中炸響,緊接著就是一陣密集的鞭炮聲響起。
從2004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行將結束之際。
曆時四年時間,鬆和縣9鎮6鄉全部完成了綠色蔬菜大棚的全覆建造工作,這也意味著鬆和縣的綠色農產產業圓滿完成了全線覆蓋的基礎目標。
……
啪嗒一聲。
背對著風。
作為鬆和縣農集團的董事長,謝維良點了根煙狠狠地吸了一口氣,隨即就眺望著遠處連綿不絕的白色塑料大棚,一時間整個人內心都有一種幾乎要澎拜而出的衝動。
其實自打出任農貿集團的董事長之後,謝維良並不是第一次到大棚基地進行視察和調研工作,也不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畫麵。
畢竟早在四年前鬆和縣的第一批大棚試點階段,也就是在柳南鎮的時候,他就已經親自主持和參加過這樣的工作。
但是即使時隔四年,再次看到同樣的情形,謝維良內心仍然有一種掩飾不住的亢奮和激動。
一個領導乾部,花四年的時間,日複一日,持之以恒地推動一項工作其實並不多見,鬆和縣從當年的貧困縣走到如今這個地步,也並不容易。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對縣委書記黎衛彬是極為佩服的。
早些年,鬆和的群眾嘴裡常說的話是“鬆和想要發展,什麼時候來一個有作為的領導才有可能。”
就連他謝維良都不止有過這種想法。
鬆和縣要發展,缺的不隻是錢,不隻是技術和產業,而是一個有為的領導。
如今真的走到這一步的時候,他自己都有些難以置信。
“怎麼樣,老謝?”
“看著這些大棚,你有沒有什麼想法?”
突然被人拍了一下肩膀。
謝維良不用回頭都知道身側說話的人是誰,猛吸了口煙才緩緩說道:
“還能有什麼想法,多少有些感慨,當年鬆和縣的乾部群眾可不敢想還有這一天。”
“你老宋能想象得到?”
聞言前不久才從縣委組織部調任金堂鄉黨委書記的宋一強嗬嗬笑了笑。
他跟謝維良都是鬆和縣本地人,二十出頭就已經在鬆和縣工作了。
如今十五六年過去,鬆和縣是什麼情況,他們這些地方乾部最清楚。
想?
他不是沒想過,而是不敢想。
沒有淋過雨的人,永遠不知道那場雨有多大。
當年的鬆和縣不隻是窮,而是空有萬頃良田,沃野千裡,結果窮到吃不飽飯的人都很多。
時代的風一次又一次從鬆和這片土地上吹過去,吹綠了大江兩岸,也吹紅了沿海大地,但是始終吹不到他們這裡。
如今嘛……卻勝似換了新顏。
此間要說誰的功勞最大,除了縣委那位年輕的黎書記,恐怕不做第二人想了。
但是這一次上麵的安排確實令人看不懂,也看不明白。
因為兩天前,剛剛參加完兩個活動,黎衛彬突然接到了一份通知,要求他立即收拾好東西在6月23號之前趕到燕京。
他此去燕京,主要是作為新晉縣委書記參加縣級乾部培訓班學習。
喜歡開局副鎮長:我一路進部請大家收藏:()開局副鎮長:我一路進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