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給保霞,這家裡幾個能同意?”李金民小心翼翼觀察了張榮英的臉色後問道。
張榮英眼睛一瞪,“老娘的工作,老娘愛給誰給誰,輪得上誰同意嗎?”
“咋了,我這會還吃自己的呢,我就要看他們臉色了,等我不能動了,那我直接去死得了,免得礙了他們的眼。”
李金民見張榮英發火了,連忙解釋道,“你彆那麼大火氣,我這不是跟你商量著來嗎?”
都一個枕頭睡了幾十年的人了,張榮英哪裡能不清楚李金民的心思,彆說現在這年代了,就算是二十年後,大多男人都看中傳承和香火。
因為這社會的婚姻結構就是這樣的,女娃結婚了就是要去彆人家生活,而她嫁人後的一切成就,基本也都屬於婆家。
就像是張榮英一樣,她父母不疼她嗎?她父母比疼兒子還疼她,饑荒年代他們勒緊褲腰帶也要接濟張榮英這個閨女,但最後在父母麵前伺候儘孝的是她兄弟。
她離開父母嫁隔壁城,家裡一大家子,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彆說儘孝了,連多回去幾趟都不容易。
她還算是比較有心的,回家從不空手,有啥也想著父母,曾也提過把父母接過來養。
但父母潛意識都認為該跟著兒子,他們不願意離開熟悉的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
他們跟著兒子,周邊親戚都是自家的,都會幫著自己說話,周邊鄰居也是熟人,也會幫著自己說話,要去女婿家,周邊親戚周邊鄰居都是女婿的熟人,要起了衝突,自己孤立無援,還得連累閨女。
同樣,張榮英能短時間拋下自己的小家庭回到家裡伺候父母,但常年累月無後顧之憂的回去伺候基本不可能。
就算她能狠心拋下自己的小家,時間長了,她的公婆,她的丈夫,她的子女又會沒怨言,會不鬨嗎?
所以,不說李金民,就連張榮英自己也默認,他們年紀大了要跟著兒子過。
她跟著兒子,就算兒子媳婦對自己不好,至少兒子孫子那些都是親的,說自己幾句,他們能忍,
要上女婿家裡養老,除了女兒,不管是親家母親家公還是女婿給他們點臉色,他們都受不住...….女兒也會左右為難。
換位思考,她也是有兒媳婦的,要唐紅梅越過家裡幾個哥哥弟弟,把唐家兩老接到李家來養老伺候,增加家裡的負擔,張榮英作為婆婆親家母照樣會翻臉。
除非唐紅梅的收入能超過李保國很多,這樣她作為婆婆的才會沒有怨言。
所以上輩子慘死,張榮英怪的更多的是三個兒子,至於女兒,她潛意識裡對她們的要求就降低了好幾個級彆。
如果說對兒子的要求,是要他們贍養自己,在身邊照顧自己,給自己養老送終。
那她對女兒的要求就是逢年過節回來看望一下自己,給點錢或禮物。
張榮英默了默,“我知道你想啥,你想著以後老了要靠幾個兒子,我也直白跟你說吧,靠不上,一個都靠不上。
我想著把工作給保霞,也不是指望著她以後給我養老照顧我,而是六個孩子,現在就她最差,我想拉她一把,讓她跟上其他兄弟姐妹的腳步。”
“之前下鄉沒留住她,婚事上她也吃了虧,要我們做父母的不拉一把,以後她就更跟不上其他姊妹的步伐了。”
不等李金民開口,張榮英繼續道,“老大讀了大學,有穩定的工作。
老三結婚和買臨時工,家裡為他付出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