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護衛洞悉孫輕的煩惱,急切提議:“將軍,我們不如投靠青州黃巾軍!”
孫輕心中微顫。
情勢危急,他無暇思索,果斷下令:“撤!”
躍馬而上,望著四周熊熊烈焰,他咬牙切齒:“王也小兒,我記住了,此仇不報,誓不罷休!”
言畢,在一百餘名騎兵的掩護下,匆匆向南逃亡。
待王也、張遼等人抵達,孫輕已杳無蹤跡。
張遼欲追擊,被王也製止。
此時應鞏固戰果,孫輕已成喪家之犬,加之夜晚追擊易中埋伏。
大火直至天明才熄滅。
黑山軍營地,一片焦土,營帳儘毀,兵器散落。
此役,五六千黑山軍斃命,多為燒死或踐踏致死。
原本數萬大軍,大半逃逸,最終僅兩萬餘人被俘。
而王也一方,傷亡不足百人,堪稱大勝。
戰後事務繁多,王也等人奔波操勞。
清點物資,黑山軍所遺軍資價值逾億,王也此戰收獲巨大,幾欲笑醒。
其中包括戰馬千餘匹,估值五六千萬。
另有糧草足以供養六七萬人半月有餘。
有此儲備,王也至少兩三月無憂。
戰後,全軍士氣高昂,王也威望大增。
王也率軍凱旋,王寧率眾官員迎接。
王寧未曾料到王也能取得如此佳績。
當初城牆之上,目睹火海連天,他震驚難平。
起初,他對王也的冒險計劃心存疑慮,若非王也力勸,加之彆無他策,他斷不會應允。
如今,他對王也的膽識與才智敬佩不已。
王也軍隊入城,全城軍民歡騰,爭相目睹擊敗黑山軍的英雄風采。
在他們心中,並州官兵從未贏得過如此榮耀,向來龜縮城中,不敢與黑山軍正麵交鋒。
目睹民眾的熱烈反響,士兵們昂首自豪。
此刻,人群中爆發出一聲高呼:“晉陽軍威武!”
“晉陽軍威武!”
呐喊迅速擴散,彙聚成轟鳴之聲,在晉陽城上空久久回響。自此,王也麾下的軍隊得名“晉陽軍”。
返回營地,王也一行人馬不停蹄,忙於政務,連慶功之事都無暇顧及。一個難題擺在麵前:兩萬多名戰俘該如何處置。
王也有心收編,卻又擔心其忠誠度,生怕遭其反噬。為此,他召集眾人商議。
“我反對將他們納入我軍!”張遼麵帶憂慮,“風險過大!”
郭淮則持異議:“可以甄彆挑選,忠厚者編入軍隊,其餘用於屯田或采礦。”
徐晃眉頭緊皺,不耐煩地說:“乾脆全讓他們去屯田,還是本地人更值得信任!”
三人意見不合,爭論愈烈,王也連忙打斷。
“奉孝,你的看法如何?”王也轉向郭嘉。
郭嘉沉思片刻,鄭重答道:“並州人口稀少,漢人更是匱乏,吸納流民至關重要,人口乃發展之根本。因此,應充分利用每一份力量。”
王也心領神會,傾向於郭淮的方案。這些俘虜中有騎兵、弓箭手及老兵,正是王也軍隊所急需。尤其是騎兵,培養不易,而時間緊迫。
於是,王也決定采納甄彆之策,並將此事交給郭嘉、徐庶、郭淮三人負責。
會議結束,王也前往檢視繳獲的兵器,打算熔煉多餘部分,組建陌刀隊。
如今,他財糧充足,計劃得以施行。陌刀隊一旦建成,他將逐一平定周邊山賊,擴張領地。勢力壯大後,足以震懾烏桓、匈奴,進而南征中原。
想到此,王也心潮起伏。
他正欲前往府庫,忽接名帖,一看之下,王也冷笑:“甄堯,你終於來了!”
來者正是久違的甄堯。
“恭喜使君大勝!”甄堯風采依舊,躬身行禮,“使君此戰,實在令人敬佩!”
王也故作不知:“小郎君,我們似乎未曾謀麵?”
甄堯的到來,讓王也心中暗想,此人必在城中或附近窺探。然而,王也不解,無論何處,皆是險境,甄堯何來此膽。
甄堯麵露窘態:“使君,在下確有難言之隱。此番造訪,實為族長所遣,望使君包涵。”
王也冷笑回應:“我如今選擇寬泛,甄家不過其中之一。”
甄堯神色凝重:“王家雖為世家,但與甄家相較,相去甚遠。使君莫忘,甄家產業遍布四海。”
王也不耐煩地打斷:“直說,此番前來所為何事?”
見王也態度有所緩和,甄堯笑道:“使君,我們的約定依然有效,甄家會持續助您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