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光緩緩流淌,近千年轉瞬即逝。夏朝末代君主桀驕奢淫逸、親佞遠賢,致使生靈塗炭、百姓苦不堪言。為博美人妹喜的歡心,桀竟然下令殺死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乃是另一個大諸侯的女兒,進而致使軍心渙散,士卒不再效忠於他。此時,成湯麾下的伊尹召集諸侯會盟,興兵討伐夏桀。各路諸侯紛紛擁立成湯為新王,成湯就此登基,將國都定於亳都。
成湯乃是黃帝的後裔,姓子。起初,帝嚳的次妃簡狄向高禖神祈願,隨後出現玄鳥降臨的祥瑞之兆,接著便生下了契。契在唐堯、虞舜時期擔任司徒一職,因教導民眾功績顯著,而被分封於商地。曆經十三代傳承後,太乙誕生,也就是成湯。
成湯繼承了先輩的榮耀與使命,他所處的時代,天下局勢複雜多變。在先輩奠定的基礎上,成湯憑借著自身的智慧、仁德與果敢,逐漸嶄露頭角。當時,夏朝的統治日趨腐朽,百姓生活艱難。成湯心懷天下,廣施仁德,贏得了眾多諸侯與百姓的擁戴,勢力不斷壯大。他重用賢能之士,積極發展生產,使得商地繁榮昌盛,為日後推翻夏朝統治、建立商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年之後,成湯在位期間,揮師西進,一舉推翻了夏桀的殘暴統治,天下百姓歡呼雀躍、額手稱慶。此前,因夏桀的倒行逆施,天下大旱長達七載,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成湯虔誠地向上蒼祈禱,終於,甘霖普降,萬民得以拯救,成湯也因此贏得了百姓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彼時,盤銳於玉京山中凝神靜氣,掐指細算之下,已然知曉當下臨近商朝帝乙繼承大統之期。遂施展法力,搖身一變,化作一位尋常的算命煉氣士,悄然在朝歌城內尋得一處毫不起眼的民宅安居下來。
他這民宅,位於朝歌城的一條幽靜小巷之中,四周皆是普通百姓的居所。房屋略顯破舊,牆壁上的泥灰已有剝落之處,屋頂的茅草也稀疏雜亂,在風中微微顫動。屋前有一個小小的院子,不過幾步寬窄,角落裡隨意擺放著一些破舊的陶罐和幾株不知名的野花野草。
盤銳每日便在這民宅之中靜修,偶爾也會應附近居民之邀,為其占卜算命。他身著一襲灰色的粗布長袍,頭發隨意地束在腦後,臉上帶著幾分滄桑與神秘之色。每當有訪客前來,他便會在院子中的一張簡陋木桌前坐下,桌上擺放著幾枚古老的銅錢、一個龜殼和一支竹簽,憑借著這些簡陋的工具,為人們解答著生活中的種種疑惑,而他深邃的眼眸中,卻始終暗藏著對這商朝天下未來走向的洞察與思量,靜靜等待著帝乙繼位這一曆史時刻的到來,仿佛在謀劃著一場足以改變天下格局的隱秘布局。
時光悄然流轉,盤銳在朝歌城的聲名逐漸遠揚,越來越多的民眾紛紛慕名而來找他算命。他所居住的房屋門上,醒目地寫著“退後一步自然寬境由心造,休言萬般都是命事在人為”這兩幅對聯。這對聯似乎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字,更像是盤銳對命運獨特的見解與態度的一種暗示。其蒼勁有力的字跡,吸引著每一個前來求卦問卜的人,仿佛在向他們訴說著命運雖有定數,但亦能憑借自身的努力去改變。而盤銳也在這日複一日的算命生涯中,悄然編織著自己在朝歌城的人脈網絡,靜靜地等待著某個關鍵時刻的到來,或許這一切都與他隱藏在心底的神秘使命息息相關,隻是無人知曉這平靜之下所暗藏的風雲湧動。
這日,陽光灑落朝歌街巷,帝乙行至盤銳居所。帝乙身姿挺拔,身著華服,麵帶謙遜笑意,拱手道:“道長有禮了。”盤銳起身相迎,一襲灰色道袍隨風輕拂,神色平和,回禮道:“人王多禮了。”帝乙微微擺手,溫聲道:“道長客氣了,我現在還不是人王。”盤銳目光深邃,嘴角上揚,輕聲說道:“遲早的事。”
二人於屋內落座,茶香嫋嫋升騰。交談間,話語如潺潺溪流,從往昔人族的艱辛發展,到如今的生活百態,盤銳皆娓娓道來,仿若一位智慧長者麵對自家晚輩,耐心且細致。帝乙聽得專注,不時點頭,眼中滿是對知識的渴望與對人族未來的思索。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故事,都在這一問一答中勾勒出人族曆史的輪廓,也讓二人的情誼在悄然間生根發芽,愈發深厚。
歲月悠悠,一晃而逝,商湯後裔帝乙繼位。帝乙膝下三子,長子微子啟,次子微子衍,三子便是壽王。一日,帝乙於禦園率文武百官賞牡丹之際,飛雲閣忽有一梁坍塌,壽王挺身而出,力擎危梁,儘顯神力。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趙啟等人見其神勇非凡,便上奏懇請立壽王為東宮太子。後帝乙在位三十載駕崩,臨終前將幼主托付於太師聞仲,帝乙神色關切地將壽王喚至跟前,語重心長地說道:“兒啊,為父要告知你一事。在朝歌城外,有一位道士,乃是為父的至交好友。他見識非凡,懷有諸多常人難及之能。此後,倘若你遭遇棘手難題,難以解決之時,便可前去拜托他助你一臂之力。為父與他相識,已然近五十載歲月,情誼深厚,非比尋常。你去尋他時,務必以禮相待,切不可有絲毫懈怠,要如同對待為父一般恭敬尊重。”壽王眼中含淚,神情莊重地應道:“是,父王,兒臣定當謹遵教誨,不敢有違。”言罷,淚水已在眼眶中打轉,那孝子之態儘顯無遺,對父王的囑托銘記於心,也對這位未曾謀麵的神秘道士充滿了敬畏與期待。隨後壽王登基,是為人王帝辛,定都朝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彼時朝堂之上,文有太師聞仲謀略深遠、運籌帷幄,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英勇善戰、威震四方,真可謂文能安邦、武可定國。紂王後宮之中,中宮原配皇後薑氏端莊賢淑,西宮黃氏、馨慶宮楊氏二位妃子溫婉和善,皆具賢德之質。紂王初登大寶,天下一片祥和,百姓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方外族紛紛歸附,八方賓客競相朝貢,八百鎮諸侯皆臣服於商。這八百鎮諸侯由四路大諸侯統領,東伯侯薑桓楚據守東魯,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各掌一方。每一路大諸侯麾下又領二百鎮小諸侯,共同拱衛著商朝的統治。
一日,帝辛依照父王此前的叮囑,來到了那座道觀之中。踏入道觀,隻見裡麵人來人往,頗為熱鬨,諸多百姓正圍聚在一處,當中有個道士,身著破舊道袍,頭發略顯雜亂,胡子拉碴,一副邋裡邋遢的模樣,正給百姓們算命呢,而此人正是盤銳,這般邋遢形象實則是他故意為之,隻為試探帝辛見到自己時會作何反應。
帝辛抬眸環視一圈後,目光落在盤銳身上,便邁著沉穩的步伐緩緩靠近,恭敬地拱手行禮道:“拜見道長,敢問道長可是盤銳道長?”盤銳卻仿若未聞,隻是微微抬眼,慢悠悠地搖了搖頭,不緊不慢地開口問道:“你找他所為何事啊?”話語間,目光看似隨意,實則暗暗打量著帝辛,想從其神情、言語間洞察出這個年輕人的品性與心思。帝辛聽聞此言,先是一愣,隨後趕忙整理思緒,準備誠懇地說明來意。
帝辛恭敬地拱手行禮後,誠懇地對盤銳說道:“道長,晚輩乃帝乙之子帝辛,父王生前與道長相交甚厚,曾特意叮囑晚輩,若日後遇到難以解決之事,可來懇請道長相助。今日特來拜見道長,一來是遵父王之命,二來也想向道長請教些事情。久聞道長精通陰陽五行、世事百態,還望道長不吝賜教。”
說罷,帝辛又環顧了一下四周,接著說道:“晚輩觀道長給百姓算命,深知道長心懷慈悲,心係蒼生。如今朝歌城看似繁華,但實則暗潮湧動,各方勢力錯綜複雜,晚輩雖有治國之誌,卻也時常感到力不從心,不知該如何應對這紛繁複雜的局麵,還望道長指點一二。”
盤銳抬眼望向帝辛,神色平靜地說道:“我這道觀之中,有五十個大缸,往昔皆用來儲水,以供前來算卦的百姓飲用解渴,或是取用這泉水之靈為傷者治病。隻是如今,缸中早已乾涸無水。我年事漸高,這取水之路又頗為崎嶇,需得耗費不少體力精力,實難獨自完成。我平日裡皆在朝歌城外的深山之中接取那清澈的泉水,不知你可願意幫我這一把?”
帝辛還未及回應,身旁的黃飛虎大將軍卻猛地皺起眉頭,眼神中閃過一絲不滿與詫異。他虎目圓睜,帶著幾分嗔怒地瞥了一眼盤銳,上前一步,大聲喝道:“你這道士,好生無禮!你可知道站在你麵前的這位是誰?他乃當今王子帝辛,身負家國之重任,豈是能被你隨意差遣去做這等粗重雜役之事的人?你這般行徑,究竟是何居心?”黃飛虎聲音洪亮,神色間滿是對帝辛的維護與尊崇,同時也帶著對盤銳此舉的質疑與責問,似乎覺得盤銳此舉是有意冒犯帝辛的尊貴身份,在這道觀之中,氣氛瞬間變得有些緊張起來。
盤銳微微皺眉,一臉正色地說道:“在我這道觀之中,不論是誰前來,那都是求個心安、尋個解法的普通人罷了,哪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呀。若想從這兒求得化解難題的法子,那自然得靠自己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旁人可替代不得。”
黃飛虎一聽,心中雖仍有些不忿,但見盤銳說得這般堅決,猶豫了一下後,便抱拳朗聲道:“既如此,那我去幫大王打水便是,總不能讓大王親自動手做這等事吧。”說罷,就欲轉身去取水桶。
盤銳卻輕輕搖了搖頭,目光平靜而又透著不容置疑的意味,緩緩說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是常理。哪怕他身為王子,若想從我這兒得到助力,這打水之事,也該親力親為才是,旁人插手不得呀。”話語擲地有聲,讓這道觀裡的氣氛一時變得有些凝重起來,眾人皆看向帝辛,不知他會作何回應。
黃飛虎聽聞盤銳的話,氣得臉色漲紅,他猛地一甩衣袖,連連搖頭,怒目圓睜地嗬斥道:“你這個臭道士,好生狂妄!竟敢這般戲耍我家大王,你可知這是犯上之舉,你不要命了嗎?”話語間,已然作勢要上前去理論一番,那架勢仿佛下一刻就要將盤銳拿下治罪。
這時,帝辛眉頭緊皺,麵色一沉,厲聲嗬道:“飛虎退下!此事本就是我自己所決定的,既來之則安之,哪有讓他人幫忙的道理,我自當親力親為。”帝辛的聲音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黃飛虎雖滿心不甘,卻也不敢違抗王命,隻得狠狠瞪了盤銳一眼,氣呼呼地轉身,大步流星地退出門外。
待黃飛虎離開後,盤銳看著那扇緊閉的門,微微地笑了笑,眼中滿是讚許之意,隨後輕輕地點了點頭,似是對帝辛此舉頗為滿意,仿佛通過這一件小事,已然看清了帝辛身上所具備的某些難能可貴的品質,而這也讓他對接下來與帝辛的相處有了更多的期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帝辛二話不說,雙手穩穩提起兩個水桶,邁著堅定的步伐朝著朝歌城外的山裡行去。黃飛虎心急如焚,趕忙跟在身後勸阻道:“大王,彆打水了呀,那臭道士分明就是在故意戲弄您呢,您貴為王子,怎能做這等粗活呀。”
帝辛卻神色坦然,回頭看向黃飛虎,語氣平和卻又帶著幾分不容置疑地說道:“無礙,飛虎你莫要再多言了,還是退下吧,且等我打完水再說不遲。”言罷,便不再理會黃飛虎的勸說,徑直到了山中泉眼處,打滿水後,又不辭辛勞地一桶一桶往那五十個大缸中倒去。陽光灑在他身上,映照出他那堅毅的側臉,額頭上漸漸滲出細密的汗珠,可他手上的動作絲毫不停,仿佛下定決心要完成這樁差事,全然沒把之前黃飛虎所說的話放在心上。
待帝辛費了好一番力氣,終於將前麵四十九個大缸都注滿了水,可那最後一個大缸卻好似有古怪,無論帝辛一桶又一桶地往裡倒水,缸裡始終乾涸如初,不見有一滴水存下。
黃飛虎在一旁看得是又氣又急,臉漲得通紅,額上青筋暴起,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幾步跨上前去,伸手指著盤銳,怒聲大罵道:“你這個不要臉的臭道士,好生陰險狡詐!大王如此誠心幫你打水,你竟敢這般戲弄大王,當真欺人太甚,我定不與你善罷甘休!”說罷,拳頭也緊緊攥了起來,大有要和盤銳當場理論一番,甚至動手的架勢,那眼中的怒火仿佛能將盤銳給瞬間吞噬了一般。
帝辛趕忙出聲製止道:“飛虎住手!休得無禮。”黃飛虎雖滿心憤懣,卻也隻能強壓怒火,憤憤地站在了一旁。
此時,盤銳抬眸,目光深邃地看向帝辛,緩緩開口道:“你可曾悟了嗎?”帝辛聽了這話,一臉茫然,眉頭微微皺起,眼中滿是疑惑,趕忙回道:“道長悟什麼啊?晚輩實在是不解其中深意,還望道長明示呀。”那模樣就好似置身於迷霧之中,摸不著頭腦,隻等著盤銳能為他撥開雲霧,道出個中緣由來。
盤銳目光深邃,神色凝重地說道:“這五十個大缸啊,就好比是這整個天下。如今你已然費了諸多心力,倒滿了四十九個大缸,這便如同你當下已差不多完成了這天下治理的一大半,著實不易呀。可即便如此,那剩下的一個大缸也絕不能忽視,它就擺在那兒,空空如也,就好似這天下仍有未儘之事,仍有需要你去費心經營的地方。
你要知道,這最後一個大缸,靠一桶兩桶的水是沒法填滿的,它需要的不是一時的猛力,而是日複一日、持之以恒的點滴積累啊。治理天下亦是如此,切不可因眼前已取得的成績而有所懈怠,那些看似細微之處,那些還未徹底解決的難題,都得靠你堅持不懈地去付出,去用心經營,方能讓這天下真正圓滿,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呐。”盤銳一邊說著,一邊留意著帝辛的神情,盼著他能將這番話聽進心裡,領悟其中蘊含的深意。
帝辛一臉誠懇,恭敬地朝著盤銳拱手作揖,言辭懇切地說道:“非常感謝您的點化和教誨,今日經您這一番言語,我猶如醍醐灌頂,方知自己此前著實懵懂無知,看待諸多事務太過淺薄了。往後在這治理天下的道路上,還望您能不吝賜教,多多給予指點呀。”
盤銳聽聞,臉上浮現出一抹欣慰之色,微微地點了點頭,目光中帶著幾分期許,緩聲道:“如此你便回去吧。望你能將今日之言牢記於心,付諸行動,莫要辜負了這大好江山與黎民百姓的期許啊。”說罷,便背過手去,靜靜地看著帝辛,等待他離去。
待到帝辛七年之時,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舉兵反叛,一時之間,天下震動,局勢變得緊張起來。帝辛滿心憂慮,趕忙又來到了盤銳的住所處。
隻見帝辛神色略顯疲憊與焦灼,見到盤銳後,急忙拱手行禮,語氣中帶著幾分疑惑與自責,問道:“道長,如今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反叛,這是不是我平日裡對他們太過嚴苛了啊?我本想著讓天下有序,可未曾想竟出現這般局麵,莫非是我哪裡做得不妥,才致使他們心生反意呀?”
盤銳微微搖頭,目光沉穩,神色淡然地說道:“非也。這天下諸侯反叛,緣由絕非如此簡單,並非隻是你嚴苛與否的問題。其間牽扯諸多利益糾葛、人心向背,還有各方勢力的暗中盤算,不可一概而論呐。”說罷,便抬眸看向帝辛,似在等他繼續訴說心中所想,也好進一步為其剖析這複雜局勢。
帝辛眉頭緊皺,臉上滿是焦急之色,急切地問道:“這樣如何是好啊?那七十二路諸侯來勢洶洶,我著實擔心這叛亂若不能儘快平息,會讓天下陷入更大的動蕩之中,還望道長指條明路呀。”
盤銳手撚胡須,沉思片刻後,不緊不慢地說道:“可以讓聞太師出兵討伐。聞太師法力高強,又精通兵事,且對殷商忠心耿耿,有他出馬,定能憑借其威望與謀略,率領大軍去平定那北海的叛亂,穩住這動蕩的局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帝辛聽聞此言,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原本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趕忙點了點頭,語氣堅定地回應道:“便如此吧,我這就回宮去傳旨,命聞太師即刻領兵出征,但願能早日平息這場叛亂,還天下一個太平啊。”說罷,便向盤銳拱手告辭,匆匆轉身離去,那背影中透著幾分決然,一心想著儘快解決這棘手之事。
時間悠悠而逝,又一年過去了。帝辛端坐在大殿之上,威風凜凜,高聲問道:“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話語剛落,隻見右班中一位大臣穩步走出,此人正是商容。他恭敬地俯伏在金階之下,雙手高高舉起牙笏,高呼著“臣商容待罪宰相,執掌朝綱,有事不敢不奏”,隨後說道:“陛下,明日乃三月十五日,是女媧娘娘的聖誕之辰,臣懇請陛下駕臨女媧宮降香。”
帝辛聽聞此言,微微皺眉,麵露疑惑之色,問道:“女媧有何功德,竟要朕輕萬乘之尊而前往降香?”商容見帝辛發問,趕忙詳細奏道:“陛下,女媧娘娘乃是上古神女,懷有非凡的聖德。昔日共工氏怒觸不周山,致使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下大亂,百姓陷入水火之中。女媧娘娘心懷慈悲,不辭辛勞地采來五色石,經過千錘百煉後用以補天,這才讓天地恢複安寧,拯救了天下蒼生。正因如此,百姓們對女媧娘娘感恩戴德,紛紛設立禋祀之禮來報答她的大恩大德。如今我朝歌若能虔誠地祭祀這位福神,必然會四季平安康泰,國家的氣運也將長久不衰,風調雨順,各種災害都會悄然消失。女媧娘娘實乃福國庇民的正神,陛下理當前往行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