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蘇俊的話,馬丁教授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心裡暗自驚歎:“太棒了!這個思路太妙了。雖然目前還沒辦法開展核聚變實驗,但我完全可以先進行理論計算!我怎麼之前就沒想到呢……”
與此同時,趁著眾人回味其話語、短暫停頓之際,蘇俊的腦海中,正權衡著是否要揭開原子彈這一潘多拉魔盒的神秘麵紗……
蘇俊心一橫,暗自思忖:“上帝常言,當一扇門開啟時,另一扇門亦會隨之關閉。也罷!那我便打開這扇門!”
“呃……各位,你們有沒有想過,按照這個公式,哪怕是一小塊石頭都蘊含著巨大能量,可為什麼它沒有爆炸呢?”
台下的眾人也在瞬間意識到,對啊,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蘇俊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然的笑容,緩緩說道:“這是因為,這種能量乃是儲存在原子內部的能量,想要將其釋放出來,談何容易。”
“諸位不妨回顧一下,1911年,盧瑟福先生才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直至今日,我們對於原子核的研究,仍處於相對淺顯的階段。”
“然而,太陽的存在,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啟示——既然太陽能夠持續穩定地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那麼,假以時日,人類必定能夠研究出利用這種能量的發電站。”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或許也會有人出於其他目的,研究出這類極具破壞力的武器……”
蘇俊激情澎湃地發表完演說,本以為會收獲熱烈掌聲,現實卻如一盆冷水兜頭澆下。台下眾人神色平靜,眼神裡沒有一絲波瀾,對他的發言毫無反應。
蘇俊心裡明白,沒有足夠引人入勝的“餌料”,難以釣到大魚。
於是,他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剛剛那位男同學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猜想,認為太陽燃燒的是三昧真火。而我,基於公式e=c2及盧瑟福先生關於原子核與太陽聚變的理論,也有一個大膽的猜想——一種具有毀天滅地威力的炸彈,也就是原子彈。”
果然,蘇俊吐出“原子彈”三個字,台下瞬間泛起一陣輕微的嗡嗡聲,眾人交頭接耳,眼神裡滿是按捺不住的好奇,如同被一層神秘的迷霧所吸引。
蘇俊微微停頓,觀察著台下的反應,而後繼續有條不紊地闡述:“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太陽內部進行的是氫原子聚變為氦原子的核聚變反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那麼,我們不妨逆向思考,既然太陽是聚核,那在地球上,我們能否通過特殊手段,將重元素,比如鈾,進行裂變分解,使其釋放出足以引發爆炸的能量呢?”
馬丁教授隻覺一臉震驚,大腦好似被重錘敲了一下,完全陷入了震驚之中。他心中反複思忖:“蘇俊這腦袋裡到底裝的是什麼?如此天馬行空又從未有人涉足的逆向思維,他究竟是如何捕捉到的?而我,怎麼連一點這樣的苗頭都沒察覺到……”
“哎……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呐!”馬丁教授長歎一聲,用他那為數不多、勉強知曉的中文俗語,低聲嘟囔著,言語間滿是自愧不如的無奈與感慨。
接著蘇俊把原子彈撞擊鈾的中子,形容成美式九球台球的母球,讓大家想象這母球擊中鈾原子時,就像在一個特製的巨大台球桌上,開啟了一場瘋狂的、永不停歇的對撞遊戲。
當母球精準地撞擊到鈾原子這個“目標球”時,鈾原子瞬間被撞得“粉身碎骨”,釋放出更多的“子球”——中子。這些新產生的中子,就如同被母球激發的小分身,帶著巨大的能量,迫不及待地朝著周圍其他的鈾原子飛馳而去,繼續展開撞擊。
每一次撞擊,都像是台球碰撞時的清脆聲響,引發連鎖反應。
越來越多的鈾原子被卷入這場瘋狂的對撞之中,無數的中子四處橫飛,整個過程就像台球桌上的球越來越多,碰撞越來越密集,能量在這不斷的撞擊中呈指數級增長。
而這源源不斷釋放的能量,便是原子彈爆炸時那毀天滅地力量的來源,一場微觀世界裡的台球風暴,造就了宏觀世界的震撼奇觀。
終於,蘇俊結束了漫長的闡述,最後總結道:“這便是我基於現有理論,對原子彈鏈式反應的猜想。”
馬丁教授徹底被折服了。在蘇俊層出不窮的奇思妙想麵前,他感覺自己的思維仿佛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完全跟不上蘇俊跳躍的思路。
此刻,馬丁教授的內心被敬佩之情填得滿滿當當。
在蘇俊掀起的這場思維風暴裡,他深刻意識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根本無法與蘇俊並駕齊驅。
於是,他心甘情願地擔當起忠實記錄者的角色,借助柏西文的翻譯,將蘇俊那些堪稱石破天驚的想法,一字一句地記錄下來,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深恐有所遺漏。
緊接著,蘇俊的話題轉入了“時間膨脹”。他將愛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狹義相對論中的部分內容娓娓道來,對於“尺縮效應”等概念,隻是簡要提及,點到為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演講繼續推進,蘇俊開始闡述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
當涉及水星進動、黑洞蹋星)、史瓦西半經)“視界”事件、引力波等前沿且複雜的概念時,柏西文也找不到合適的法文對應詞彙,隻能采用音譯的方式傳達給馬丁教授。
而馬丁教授始終全神貫注,不停地奮筆疾書,一心做好這個記錄者。
這場時長長達兩個小時的精彩演講,在蘇俊深深鞠躬,誠懇說出“謝謝大家”後圓滿落幕。
誰都未曾料到,馬丁教授隨後將自己的記錄稿,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上,一經刊發,瞬間在整個物理學界掀起了驚濤駭浪。
愛因斯坦本人也對蘇俊的見解,大為讚賞,這讓他一掃此前諸如“中國人沒有邏輯思維,沒有數學天賦,他們勤勞,但很遲鈍”
“中國人肮臟,智力低劣,麻木遲鈍,像牲畜一樣”
“中國女人毫無魅力可言,中國孩子毫無活力、呆頭呆腦”
“中國人像沒有感情的工作機器,任勞任怨卻麻木不仁,看上去比較肮臟,缺乏自己的個性和創造力”等表述所體現出的偏見。
他還曾對中國人的一些生活習慣,比如蹲在地上吃飯表示不理解和貶低,將其形容為“就像歐洲人在叢林中解手一樣低等”。但他卻稱蘇俊是世界上最懂相對論的人。
注釋:需說明一下的是,愛因斯坦日記中這些言論,反映出當時西方社會存在的對華人有一些偏見,這並非全麵客觀的認知,不能代表愛因斯坦對全體中國人的完整看法,也不能掩蓋他在科學領域對全人類的巨大貢獻。同時,我們應該以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和曆史時期的交流與碰撞。)
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愛因斯坦給羅斯福總統寫信,提議研究原子彈時。信中的內容大多引用了蘇俊此次演講中的觀點,不過這些都已是後話了……
喜歡民國的先生請大家收藏:()民國的先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