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飛揚與高航坐在一群大學者和專家中間,心裡不由得泛起陣陣拘束。
二人從昆明巫家壩航校畢業後,經林冰介紹,加入了這家私營航空公司。
剛入職,
公司便派他們去晉城修建機場。
待機場正式落成,公司隨即落實了購機計劃,從法國購入五架高德隆ciii型飛機。
盼此已久的兩人終於得償所願,駕機翱翔於藍天,同時也肩負起為公司培養飛行員的重任。
可沒過多久,
公司提出了自行研製飛機的計劃。
葉飛揚與高航隨即轉任調查員,核心任務便是尋訪昔日航校同學,摸清他們心中最理想的飛機該是什麼模樣。
葉飛揚和高航帶著紙筆,踏上了尋訪散落在滇中各地老同學的路。
推開同窗張汝漢租住的小木屋時,對方剛檢修完一架老舊的教練機,滿手油汙地搓著掌心:
“理想的飛機?首先得皮實!你看這巫家壩的風,開春就沒停過,跑道邊全是碎石子,起落架脆一點都得散架。”
“還有雲南機場的雲霧說來就來,木質機身的蒙布可不能再用經不住潮氣的料子,不然用不了三月就得糟爛。”
到曲靖見到負責運輸的李懷民時,他正對著一堆待運的藥品發愁。
“咱跑航線的,最盼著載重量能大點。現在這架包格漢飛機,裝倆飛行員後裝一噸不到就滿了,遇到急著運的大洋、貨幣等活兒,隻能一趟趟倒騰,太耽誤事!”
他指著窗外的山巒補充,
“而且航程得夠,從昆明出去,好些航程想找個備降的地方都難,要是油箱能再大些,也不用總懸著心算油量。”
在航校當教官的朝鮮人權基玉與李英茂,則更看重操控性:
“現在教學生用的老飛機,舵麵沉得很,新手根本掰不動。要是新飛機能把操縱杆調得輕快點,視野再開闊些——你看那高德隆的座艙,擋風玻璃小得像貓眼睛,起飛時都得伸脖子瞅跑道——能少出多少危險。”
兩人把這些話密密麻麻記在本子上,從滇東的平壩到滇西的峽穀,聽了幾十位同學的念叨。
最後彙總時才發現,大家想要的從來不是什麼花哨的機型。
而是一架能扛住雲南的風、爬得過雲南的山、裝得下急需的貨,還能讓飛行員飛得踏實、修得省心的“實在家夥”。
主持會議的郭義,
在聽完葉飛揚與高航的彙報後,緩緩站起身,臉上帶著沉穩的笑意。
“感謝兩位飛行員同誌,把一線同仁們對飛機的真實需求講得這麼透徹。”
他的聲音清晰有力,
“飛行員們想要一架‘實在家夥’,那咱們工業人,就給他們一個響亮的回答!”
“陽宗海的電解鋁廠,年產可達五千噸。等配套火電站的第二台機組投產,我們就能穩定產出合格的電解鋁——這可是當初和德國人訂立合同時,明確的強製要求。”
郭義話鋒一頓,又拋出一個關鍵消息,
“另外,戴姆勒.奔馳公司的f—2航空發動機生產技術轉讓也已敲定,眼下就等著那台萬噸水壓機到位,咱們就能啟動生產。”
最後,他目光掃過在場眾人,語氣篤定:“所以,在一九三零年前後,為航空部門造出一型全金屬、大航程的戰鬥機,完全有可能實現!”
郭義的話音剛落,會場立刻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但他隨即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