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些,彆往深山裡去。”張大山叮囑道,山裡的危險他還是清楚的。
他又看向鐵牛:“鐵牛,那五畝地,開春前咱們得好好拾掇出來。”
“地裡的石頭多,咱們爺幾個就一塊塊地給它清出去。”
“地不平,就一鋤頭一鋤頭地給它弄平整了。”
“等開春下了種,咱們還得勤快除草、鬆土,指望著那些好種子能給咱們一個好收成。”
鐵牛用力點頭:“爹,俺曉得了,保證把地侍弄好。”
張大山又對王氏說:“他娘,你和花兒的針線活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看看能不能從村裡或者鎮上,接點縫縫補補的活計,或者做些鞋墊、荷包之類的小東西,換點零用。”
王氏應道:“成。明兒個俺就去村裡問問李家嬸子她們,看看有沒有這方麵的門路。”
他又對孩子們說:“你們幾個小的,栓子、柱子、丫丫、豆子,也不能光顧著玩。”
“幫著娘撿柴,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咱們家,每個人都得出一份力。”
孩子們都脆生生地應了。
晚飯後,張大山並沒有閒著。
他找出之前砍的一些還算乾燥的榆木和柳木。
借著昏暗的油燈,他開始用那把破柴刀和一把撿來的小鐵鑿,叮叮當當地鼓搗起來。
他在嘗試著做一些小巧的木碗、木盤,或者兒童用的小板凳。
他的手藝談不上精湛,但做得還算周正。
他想著,若是能做出些像樣的東西,拿到集市上,或許也能換回幾個銅板。
王氏則帶著花兒,在油燈下,將一些舊衣裳拆開,用那些還能用的布料,仔細地裁剪、縫製,想給孩子們做幾雙厚實些的布鞋,或者幾件能替換的貼身小衣。
燈光下,一家人各忙各的,雖然清貧,卻也透著一股子默默的韌勁和對生活的執著。
王氏作為當家人,更是將“精打細算”四個字刻在了心上。
接下來每日的飯食,她都計劃好份量。
粟米粥是雷打不動的主食,但她會變著法子讓粥顯得更“有料”。
天氣好時,她會帶著花兒和丫丫去附近的山坡上挖些還能入口的野菜,如薺菜、婆婆丁等,洗淨了切碎了放進粥裡一起熬。
有時,她也會將家裡僅存的一點點雜豆,如黑豆、紅豆,抓一小把與粟米同煮,既能增加些許不同的口感,也能讓粥更稠糊一些,頂餓。
孩子們也漸漸適應了這種有計劃的飲食。
他們不再像最初那般,一看到食物就兩眼放光,狼吞虎咽。
而是學著細嚼慢咽,珍惜碗裡的每一口飯食。
飯後,也不再吵鬨著要零嘴,而是主動幫著收拾碗筷,或者去院子裡找些活兒乾。
花兒和丫丫,則在王氏的帶領下,也沒閒著。
她們將家裡積攢下來的一些舊麻布拆開,重新紡成線。
又將那些質地稍好的麻線,仔仔細細地整理出來,準備將來織些能上得了台麵的布匹。
小山這幾日也顯得格外懂事。
他年紀尚小,重活乾不了,便主動承擔起照看更小弟妹的責任。
帶著栓子、柱子、丫丫和豆子,在院子附近玩耍,不讓他們去打擾大人們乾活。
他也會幫著王氏曬曬野菜,或者給埋頭苦乾的父親和哥哥們遞上一碗水。
張大山看在眼裡,心中熨帖。
小山聰慧伶俐,他早有打算,等家裡再寬裕些,定要送他去讀書啟蒙,將來或許能有個不一樣的出路。
但這事不急於一時,眼下,讓全家安穩度日,才是頭等大事。
他也常常帶著鐵牛和石頭,去那五畝劣地裡轉悠。
仔細規劃著哪塊地適合種麥子,哪塊地適合種粟米,哪塊地又可以種些豆子來改良土壤。
他們將地裡的石塊一塊塊撿出來,堆在田埂邊。
雖然春耕尚有一段時日,但準備工作卻已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每一滴汗水,都澆灌著對豐收的渴望。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