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晴,天空湛藍如洗,空氣清新濕潤。
清河的水位雖然還未完全恢複,但也已開始潺潺流淌,滋養著兩岸焦渴的土地。
青石村的村民們,在經曆了這場生死考驗之後,臉上都帶著劫後餘生的慶幸和對未來的些微茫然。
地裡的莊稼,大部分已經徹底絕收,今年的秋收是指望不上了。
接下來如何度過這漫長的、直到明年夏糧成熟前的饑荒期,是擺在每家每戶麵前最嚴峻的現實。
在這場天災中,張大山一家因為有那口神奇的深水井和相對充足的存糧,以及他果斷出手平抑糧價的義舉,無疑成為了全村的焦點和……某種意義上的主心骨。
然而,外界的讚譽和關注,並不能減輕這個家內部絲毫的壓力。
張大山深知,危機並未真正過去。
自家存糧雖然比彆家多,但要養活十口人,支撐到明年夏收,依然需要精打細算,絲毫不敢懈怠。
而在這場關乎全家人生存的持久戰中,真正默默承受著最大壓力,將這個家打理得井井有條,讓丈夫和孩子們能安心在外打拚、在內學習的,正是這個家的女主人——王氏。
如果說張大山是這個家乘風破浪的船長,那王氏,便是那穩固船身的壓艙石,是那默默搖櫓、提供動力的船槳。
大雨初歇,王氏顧不上欣賞雨後初晴的清新景象。
她立刻就帶領著女兒花兒和丫丫,開始了災後的“家園重建”。
新蓋的院子雖然堅固,但也經不住連日暴雨的衝刷。
院牆的根基處有些積水,地麵也有些泥濘。
她指揮著孩子們,用鋤頭和簸箕,將院子裡的積水一點點清理出去,挖通臨時的排水溝。
又從河邊挑來乾淨的沙土,重新鋪墊院內地坪,確保乾爽整潔。
屋子裡,雖然沒有漏雨,但因為連日陰濕,也有些潮氣。
她便趁著天氣晴好,將家裡所有的被褥、衣物都搬到院子裡晾曬。
那床打了無數補丁的舊棉被,那幾件孩子們剛穿上不久的新土布衣裳……
每一件,都凝聚著她的心血和期盼。
她仔細地拍打著,翻曬著,希望能將那股子黴味和潮氣徹底驅散,讓家人能睡得更舒坦些。
最重要的,還是糧食的清點和規劃。
張大山平價售糧,雖然救了無數鄉鄰,但也讓自家的糧袋迅速癟了下去。
如今剩下的糧食,雖然還能支撐一段時間,但絕不容樂觀。
王氏將所有的糧袋都搬到堂屋,解開袋口,仔細地檢查著。
金黃的粟米,飽滿的麥粒,圓潤的豆子,還有那點珍貴的稻米……
她用手一遍遍地撫摸著這些救命的糧食,心裡默默地計算著,如何才能將這些有限的口糧,最大限度地延長食用時間。
她製定了比以往更加嚴格的“用餐標準”。
每日兩餐,依舊以粗糧為主,儘量多搭配一些自家菜地裡新長出來的、或者從山上采挖回來的野菜。
每一頓飯,她都會親自掌勺,精確地控製著米量和水量。
煮出來的粥,要恰到好處的濃稠,既能頂餓,又不至於過快消耗糧食。
蒸出來的窩頭,她會想方設法地多摻一些野菜末或者山藥乾粉,增加體積和飽腹感。
家裡那罐金貴的豬油和菜籽油,更是被她視若珍寶,隻有在給孩子們改善夥食時,才舍得用筷子頭蘸上那麼一點點。
鹽巴也用得極其節省。
她常常對孩子們說:“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糧食也要吃在口裡頭。”
“咱們現在不比從前,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絕不能有半點浪費。”
孩子們也都異常懂事。
他們知道家裡的艱難,也理解母親的苦心。
吃飯時,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挑三揀四,或者因為吃不飽而哭鬨了。
他們會將碗裡的最後一粒米都吃得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