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的那一天,天還未亮。
張家大院裡,便已是燈火通明,人影晃動。
全家老少,都早早地起了床,沐浴更衣,換上了平日裡都舍不得穿的、最好最體麵的衣裳。
張大山身穿一件新做的、深藍色的細棉布長袍,外麵罩著一件黑色的綢麵馬褂,顯得是精神矍鑠,氣度不凡。
王氏也穿上了她壓箱底的那件暗紅色纏枝牡丹圖案的綢布襖裙,頭上還難得地簪上了一支小山從府城給她帶回來的銀質梅花簪,整個人看起來,比平日裡年輕了好幾歲,也富態了許多。
孩子們,更是一個個都穿戴得整整齊齊,漂漂亮亮。
尤其是小山,他今日依舊是穿著那身象征著功名的青衿襴衫,頭戴方巾,腰佩秀才銀牌,神情肅穆而又帶著幾分難以言喻的激動。
他知道,今日,他將以一個“張氏秀才”的身份,去麵對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
那份榮耀,那份責任,都讓他感到心潮澎湃,也重任在肩。
當一切準備就緒,天色也已微微發白之時。
張大山便親自點燃了三炷足有兒臂粗的、散發著濃鬱檀香氣息的高香。
然後,他手捧香燭,走在最前麵。
王氏和孩子們,則抬著早已準備好的、琳琅滿目的各色供品、酒水、以及成遝的紙錢元寶。
一家人,排著整齊的隊伍,神情肅穆地,朝著村後那片安葬著張氏列祖列宗的墳塋,緩緩行去。
一路上,遇到了不少早起下地的村民。
他們看到張家這副鄭重其事的架勢,都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主動讓開道路,並投來敬佩和理解的目光。
他們知道,“張先生”一家,這是要去祭拜先祖了。
來到祖墳前。
鐵牛和石頭早已將帶來的幾張簡易小木桌擺好,又將各種供品、酒水、香燭紙錢,都一一按照長幼尊卑的次序,恭恭敬敬地擺放在了每一座祖墳之前。
雖然,有些祖墳的墓碑早已風化得不成樣子,連上麵的字跡都難以辨認。
祭拜儀式,由張大山親自主持。
他先是率領全家老小,向著那幾座最重要的、也是輩分最高的祖先墳塋,行了最為隆重的三跪九叩之大禮。
每一個動作,都做得那麼的認真,那麼的一絲不苟。
然後,他點燃早已準備好的、更大更粗的“龍頭香”,恭恭敬敬地插在每一個香爐之中。
嫋嫋的青煙,伴隨著濃鬱的檀香,緩緩升起,仿佛要將他們的心願和敬意,一直傳遞到九泉之下,傳遞到那些正在含笑注視著他們的列祖列宗的麵前。
接著,便是奠酒。
張大山親自,將那壇子最好的“青石佳釀”打開,用一個乾淨的白瓷碗,滿滿地斟了三碗。
他先是將第一碗酒,高高舉過頭頂,口中念念有詞,禱告著祖宗的庇佑和家族的安康。
然後,再將碗中的酒,緩緩地,均勻地,灑在每一座祖墳之前。
如此往複三次。
最後,也是整個祭祖儀式中,最為核心,也最具意義的環節——宣讀祭文。
這篇祭文,是張小山在恩師周先生的悉心指點和斧正之下,耗費了數日心血,才最終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