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山說的這些,都是他根據《天工開物·水利》篇中關於河道疏浚、堤壩修築、以及小型蓄水設施建造的一些基本原理,再結合青石村清河的實際情況,仔細琢磨出來的方案。
雖然他沒有直接搬出書上的那些文縐縐的詞兒,但那份胸有成竹的篤定,以及描述中那些聽起來就很有道理的細節,卻讓在場的張河、錢大爺等幾個老莊稼把式,都聽得是連連點頭,眼中也漸漸放出了光彩。
他們雖然一輩子跟土地河水打交道,但也隻是憑著祖輩傳下來的那點老經驗,哪裡聽過這麼係統、這麼有章法的“治水”道理?
“大山哥,您這法子中!”張河第一個反應過來,激動地一拍大腿,聲音都有些發顫。
“要是真能把這清河給拾掇好了,再弄上幾個蓄水塘,那咱們往後種地,可就真不愁沒水了。再也不用像去年那樣,眼巴巴地瞅著老天爺的臉,心裡頭七上八下的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錢大爺也捋著胡子,連連點頭:“是啊,這可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好事。以前怎麼就沒人想到呢?”
其他幾個村民代表,也都是一臉的興奮和期待,仿佛已經看到了清河水重新歡快流淌、田地裡禾苗茁壯成長的喜人景象。
“隻是”有人又提出了顧慮,“這挖河道,修塘壩,可不是個小工程啊。光靠咱們村這點人手,怕是得乾到猴年馬月去?”
“人手不夠,就一家家地出。”張大山立刻接話,語氣不容置疑,“咱們之前約法三章的時候不是說好了嗎?凡是集體的事兒,各家各戶都得出人出力。”
“這修水利,是為了全村人好,是為了咱們子孫後代都有口飯吃,誰家也彆想躲清閒,誰要是敢在這個節骨眼上耍滑頭,那就是跟全村人過不去。”
“工具方麵,”他又說道,“各家把能用的鋤頭、鐵鍬、簸箕、扁擔都拿出來。不夠的,俺讓鐵牛這幾天加緊打製一些。鐵料方麵,上次趙掌櫃給的錢還有些富餘,可以先墊上。木料石頭,咱們就地取材,山裡多的是。”
他把各項事宜都考慮得周周全全,也安排得明明白白,讓原本還有些擔心的村民們,心裡頭也踏實了不少。
他們看著張大山那沉穩自信的模樣,聽著他那條理清晰的安排,心裡頭那股子因為災後重建而產生的迷茫和無力感,漸漸被一種新的、想要大乾一場的豪情所取代。
“好!大山哥,俺們都聽您的!”
“您說咋乾,咱們就咋乾!”
“為了這救命的水,為了往後能吃飽飯,再苦再累,俺們也認了!”
一時間,群情激昂,仿佛又回到了當初張家帶領大家抗旱救災時的場景,那份眾誌成城的凝聚力,再次顯現了出來。
張大山看著眾人眼中重新燃起的鬥誌,心中也是一陣欣慰。
他知道,人心可用。
隻要給他們一個明確的目標,一個看得見的希望,這些淳樸而又堅韌的莊稼人,就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那好!”他猛地一揮手,如同戰場上發號施令的將軍,聲音洪亮而有力。
“明日一早,各家各戶,凡是能動彈的男丁,十六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都自帶乾糧和家夥什,到村口清河邊上的老柳樹下集合。”
“咱們就先從那段淤積最嚴重的河道開始,給它好好地鬆鬆筋骨!”
“讓咱們這青石村的母親河,重新煥發生機,也讓咱們這片乾渴了大半年的土地,重新看到豐收的希望!”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