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那些需要架高引水的木槽,製作起來就更簡單一些。
選那些相對比較輕便、也容易加工的鬆木或者杉木。
用斧頭和柴刀,將其砍削成帶有凹槽的長條木板。
再用石片和砂岩,將凹槽內部打磨得儘量光滑一些,減少水流的阻力。
最關鍵的,還是那些用來支撐竹管和木槽的支架。
張大山讓他們就地取材,砍伐一些粗細合適的樹杈或者木棍。
按照不同的高度和傾斜度,將其削尖一頭,深深地打入土中。
再在上麵架設橫梁,或者用藤條綁紮固定。
形成一個個雖然簡陋、卻也還算穩固的支撐點。
整個製作和鋪設的過程,充滿了挑戰,也充滿了智慧和樂趣。
村民們最初還隻是在一旁好奇地看著,時不時地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但看著張大山那胸有成竹的指揮,看著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竹子木頭,在他和兒子們的手中,一點點地變成能夠引水導流的“神奇管道”。
他們心中的那份疑慮,漸漸被敬佩和躍躍欲試所取代。
不少人也主動上前,要求搭把手。
有的幫忙砍竹子,有的幫忙削木料,有的幫忙挖坑打樁
一時間,清河岸邊,再次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張大山對此自然是樂見其成。
他知道,這種集體參與的過程,不僅能加快工程的進度。
更能讓村民們親身體驗到技術帶來的改變,從而對未來的發展,抱有更大的信心和期望。
經過大半天的緊張忙碌。
一條由數十根竹管和幾段木槽連接而成的、蜿蜒曲折的引水“管道”,終於從山腳下那處蓄滿了清水的塘壩,一直鋪設到了張河家那塊高高的坡地地頭。
雖然這“管道”看起來歪歪扭扭,甚至有些可笑。
但它卻凝聚了青石村人集體的智慧和汗水。
也承載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盼。
“都弄好了?”張大山仔細檢查了一遍所有的接口和支撐點,確認無誤後,才抹了把額頭的汗水,對著眾人問道。
“弄好了,大山哥。”張河激動地搓著手,聲音都有些發顫。
“那好。”張大山深吸一口氣,走到蓄水塘壩的出水口處。
那裡,他早就讓人用一塊大石板臨時堵住了。
“大夥兒都瞧仔細了。”
他對著圍攏過來的村民們喊了一聲。
然後,他猛地一躬身,雙手抓住那塊石板的邊緣,使出渾身的力氣,大喝一聲:“起!”
石板被緩緩地抬起,露出了一個黑黝黝的洞口。
下一刻。
“嘩啦啦——”
一股清澈而又帶著幾分歡快的水流,立刻如同掙脫了束縛的遊龍一般,從洞口奔湧而出。
順著那鋪設好的竹管和木槽,開始了一段奇妙的“上坡”之旅。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地盯住了那股水流。
他們的心,也隨著那水流的每一次轉彎,每一次爬升,而七上八下。
水流在竹管中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響,在木槽中則濺起細小的水花。
它頑強地,克服著地心引力的束縛,一點點地,朝著那片高高的坡地,向上,向前
終於。
在所有人的屏息注視下。
當那股清澈的水流,成功地抵達了竹木管道的儘頭,然後“嘩”的一聲,歡快地傾瀉而出,穩穩地落入張河家那塊乾渴已久的坡地之上時。
人群中,瞬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
“流上去了!真的流上去了!”
“我的老天爺啊!這這水真的能往高處流啊!”
“大山哥,您您真是神了!”
村民們激動得手舞足蹈,語無倫次。
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這在他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竟然真的,就在張大山的帶領下,變成了現實。
張河更是激動得熱淚盈眶,他跑到地頭,用手捧起那股從天而降的“救命水”,感受著那份清涼和滋潤,嘴唇哆嗦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