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那“腳踏打穀脫粒神機”和新琢磨出來的“精巧連枷”,這兩樣寶貝一出,可算是徹底把青石村的漢子們從那繁重而又低效的打穀脫粒的苦海裡給解救了出來。
以前一到秋收後,整個村子都彌漫著一股子連枷摔打的“劈裡啪啪”聲和嗆人的塵土味,家家戶戶的場院裡,男人們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女人們也得跟著忙活好幾天,才能把那點糧食給拾掇乾淨。
可今年,光景大不一樣了。
那“神機”一響,穀粒就像下雨似的嘩嘩往外淌,省時省力不說,還乾淨利索。
遇上那些零零星星的雜糧,或者“神機”打過之後還想再精細拾掇一遍的,用上那新式的“精巧連枷”,也比以前那傻大黑粗的老家夥什強了不止百倍。
一時間,青石村的各個場院裡,都洋溢著一股子豐收的喜悅和對張大山那神乎其神本事的深深敬佩。
然而,這糧食從穀穗上脫下來,還隻是完成了萬裡長征的第一步。
接下來,更熬人、也更看老天爺臉色的活計,便是——揚穀。
所謂揚穀,就是要將打下來的穀粒中混雜的那些穀殼、癟籽、斷稈、塵土等雜七雜八的玩意兒,都給它清理乾淨,隻留下那飽滿、乾淨的純糧。
這活兒,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著實不易。
往年裡,青石村的村民們揚穀,主要就靠兩種法子。
一種,是“看天吃飯”的“風揚法”。
得挑個秋高氣爽、又恰好刮著那麼點不大不小、方向也合適的微風的日子。
在場院裡鋪開一大塊乾淨的席子或者油單布。
然後,用簸箕或者木掀,將那混雜著糠殼的穀粒,奮力地往空中一揚。
指望著那風兒能恰到好處地,將那些比穀粒輕的糠殼、塵土給吹到一邊去,而那沉甸甸的飽滿穀粒,則能直直地落回到席子上。
這法子,聽著倒是省力。
可實際上,卻是最不靠譜的。
首先,你得有好運氣,能碰上那麼個不大不小、風向也合適的“神風天”。
要是風太大了,那好家夥,連穀子帶糠都給你吹到十萬八千裡外去了,哭都沒地方哭。
要是風太小了,或者風向不對,那你揚上半天,那糠殼照樣跟穀粒黏糊在一塊兒,白費力氣。
其次,這活兒對揚穀人的臂力、腕力、還有那瞬間判斷風向風力的經驗,要求都極高。
不是那經驗老到的莊稼把式,根本就玩不轉。
一不小心,不是把穀子揚得到處都是,就是把糠殼又給揚回了穀堆裡。
另一種法子,則是純靠人力和技巧的“簸箕精選法”。
就是用那種大大的、用竹篾編成的淺底簸箕,裝上小半簸箕混雜的穀物。
然後,雙手持定,利用身體的協調和手腕的巧妙抖動、顛簸、旋轉。
讓那簸箕裡的穀物,在離心力和重力的作用下,自動分層。
重的穀粒沉在底下,輕的糠殼浮在上麵。
再瞅準時機,輕輕一簸,或者用手一扒拉,就能把那層糠殼給弄出去。
這法子,倒是比風揚法精準了不少,也能得到相對乾淨的穀粒。
可那功夫,實在是太熬人了,也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