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話,倒是給眾人提了個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是啊,如今這青石村,可不是以前那個任人拿捏的窮山溝了。
他們有水磨坊,有榨油工坊,有花兒布坊,還有那名聲漸播的“青石春”和“張氏豆醬”。
這些,可都是能換回真金白銀的好東西。
那些想從青石村沾光的客商,讓他們出點力氣修修路,想必也不會太過推辭。
“至於這人手嘛,”張大山繼續說道。
“咱們村如今能出力的壯勞力,也不算少了。”
“而且,這路修好了,是大家夥兒都受益的事兒。”
“咱們可以按照各家各戶的人丁和田畝,分派任務,輪流上工。”
“乾的活計,也都記在‘出力簿子’上,年底分紅利的時候,也能算是一份功勞。”
“這樣一來,既不耽誤各家地裡的活計,也能把這修路的大事,給它辦起來。”
他這個“集資與義務勞動相結合,按貢獻分紅利”的法子。
在之前的修水利、建磨坊等事情上,都取得了極好的效果。
如今再說出來,自然也是得到了眾人的一致讚同。
於是,在張大山的主持和“公社會”的具體規劃下。
一場旨在徹底改善青石村對外交通狀況的“修路大會戰”,便又一次,轟轟烈烈地,在青石村拉開了序幕。
張大山親自帶著鐵牛、柱子,還有村裡幾個對山形地勢比較熟悉的老獵戶和常走山路的老把式。
沿著那條通往臨水鎮的崎嶇山路,來來回回,仔仔細細地勘察了好幾遍。
哪裡路麵過窄需要拓寬,哪裡坡度太陡需要降低。
哪裡彎道太急需要取直,哪裡地基鬆軟需要加固。
哪裡雨水彙集需要開挖排水溝,哪裡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山石鋪設路麵。
他都在心裡頭,一一做了標記,畫出了簡易的施工草圖。
他還從《天工開物·營造》篇裡,學來了不少關於古代道路修築的實用法子。
比如,如何選擇路基的填充材料,才能保證路麵的穩固和耐久。
他讓村民們從河道裡挖取大小適中的鵝卵石和粗沙,再混合上一些黏性較好的黃土,分層鋪設,層層夯實。
比如,如何根據地勢的坡度,來設計合理的排水係統,防止雨水衝刷路麵。
他在路麵兩側,都開挖了深淺適宜的排水邊溝,並在一些關鍵的彙水點,設置了橫向的截水溝和涵洞雛形。
再比如,如何利用“魚鱗鋪”或“人字鋪”等方法,來鋪設那些從山裡開采出來的、大小不一的碎石,使其能相互嵌合,形成更加平整和耐磨的路麵。
這些在他看來隻是些基礎常識的東西。
在那些一輩子都沒見過正經官道的村民們眼中,卻又是那般的神奇和高深莫測。
“張先生,您這腦子裡,到底是裝了多少好東西啊?”
連平日裡最是沉穩寡言的鐵匠張老頭,在聽了張大山關於如何用碎石和一種他稱之為“三合土”,就是利用石灰、沙子、碎石的混合物,混合河沙和細碎石,效果出奇的好,也是忍不住嘖嘖稱奇,滿臉的不可思議。
張大山隻是笑了笑,並不多做解釋。
他知道,這些知識,在這個時代,是何等的寶貴。
也何等的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在張大山的統一指揮和調度下。
青石村的男女老少,除了那些實在年老體弱或者年幼無知的。
幾乎是全員上陣,投入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修路工程之中。
男人們,負責開山鑿石,平整路基,搬運那些沉重的石塊和沙土。
他們揮舞著鋤頭、鐵鍬,將那些擋路的土坡一點點削平,將那些坑窪的路麵一點點填實。
他們推著那新發明的獨輪車,趕著牛車馬車。
將一車車的碎石、沙土、還有那從村裡新開的石灰窯裡運來的石灰。
源源不斷地送往各個施工地段。
婦人們,則負責篩沙、和泥,主要是製作那“三合土”用的石灰砂漿。
幫著將那些大小不一的石塊,按照張先生教的法子,分門彆類地碼放整齊,以備鋪路之用。
她們還會在每日的晌午和傍晚,挑著熱騰騰的飯菜和茶水,送到工地上。
給那些揮汗如雨的男人們,補充體力,鼓舞士氣。
就連那些半大的孩子們,也都沒閒著。
他們幫著大人,撿拾路邊的小石子,或者傳遞些輕便的工具。
雖然乾不了什麼重活,可那份參與其中的熱情和自豪感,卻也絲毫不輸給那些成年人。
整個青石村,都像是一個巨大的、充滿了活力和希望的工地。
到處都是叮叮當當的鑿石聲,轟隆隆的推車聲。
以及人們互相鼓勁、彼此加油的吆喝聲和歡笑聲。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苦戰。
當春天再次降臨青石村,山花爛漫,溪水潺潺的時候。
那條連接著青石村與臨水鎮的、原本崎嶇難行的山路。
已經被拓寬、平整,並鋪上了一層厚實的碎石三合土路麵。
那修好的路段,走起來,卻已經是天壤之彆了。
牛車馬車在上頭跑,再也不用擔心會陷坑或者硌壞輪子了。
獨輪車推著幾百斤的貨物,也能輕鬆地上下坡了。
村民們去鎮上趕集,石頭他們出去送貨,那時間,比以前至少能縮短三分之一。
這份實實在在的便利,讓每一個青石村的人,都笑逐顏開。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