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驚險和刺激,是她以前在青石村,連想都不敢想的。
采回來的藥材,還得進行最精細、也最耗時費力的炮製。
清洗、篩選、切片、晾曬、蒸煮、煆燒、酒炙、醋浸……
每一種藥材,都有其獨特的炮製方法和火候要求。
稍有不慎,那好好的藥材,就可能變成一堆無用的廢物。
秦仙姑對此,要求是極其嚴格的。
丫丫常常會因為一點小小的疏忽,比如火候沒掌握好,藥材的切片不夠均勻。
而遭到師父毫不留情的斥責和懲罰。
除了這些繁重的體力活和枯燥的藥材炮製之外。
每日裡,丫丫還得抽出大量的時間,去背誦那些比《三字經》還要拗口難懂的醫學典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古奧的文字,玄妙的理論,那些充滿了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的深奧學問。
常常讓她看得是頭昏腦脹,叫苦不迭。
可她卻從未有過半句怨言,也從未想過要放棄。
她知道,這藥王山,便是她夢想開始的地方。
這秦仙姑,便是她命中注定的恩師。
她將父親臨行前的囑托,和自己當初立下的誓願,都牢牢地記在心裡。
每日裡,將那些難懂的醫理藥性,都死記硬背下來,再慢慢地,去理解,去消化。
她還會將自己在實踐中遇到的一些疑問,從書本上看到的一些新的心得。
都仔仔細細地記錄下來,一有機會,便會虛心地向師父或者師姐們請教。
秦仙姑雖然平日裡不苟言笑,對弟子們也要求嚴苛。
可骨子裡,卻也是個惜才愛才之人。
她見丫丫這般勤奮好學,悟性又高,心裡頭也是暗暗歡喜。
對她的教導,也比對其他幾個弟子,更多了幾分耐心和傾囊相授。
她不僅會親自指點丫丫如何辨識那些最是珍稀罕見的藥材。
還會手把手地,教她如何運用那些看似普通、卻又蘊含著無窮奧妙的針灸之術,去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更重要的,她開始係統地,向丫丫傳授那被譽為中醫四診之首的——切脈之法。
“丫丫,你記住。”秦仙姑的聲音,依舊是那麼的清冷,卻也帶著幾分不容置疑的威嚴。
“這醫者父母心,望聞問切,乃辨證施治之根本。”
“其中,尤以切脈最為精妙,也最為艱難。”
“人之脈象,如江河湖海,千變萬化,暗合天地陰陽,對應臟腑盛衰。”
“浮、沉、遲、數、滑、澀、弦、緊……每一種脈象,都昭示著不同的病機,也預示著不同的吉凶。”
“你要想真正學好這門手藝,就必須得靜下心來,沉下氣去。”
“用你的指尖,去傾聽,去感受,去與那病患的氣血,進行最直接的對話。”
她讓丫丫伸出三根手指,輕輕地搭在自己那略顯乾瘦的手腕之上。
“你且仔細感受,老身的脈象,是何模樣?”
丫丫屏住呼吸,將全部的心神,都凝聚在了自己的指尖之上。
她努力地,去捕捉那從師父腕間傳來的、極其細微的搏動。
那搏動,不快不慢,不強不弱,如同那山穀間潺潺流淌的溪水,帶著幾分平和,也帶著幾分歲月沉澱下來的滄桑。
“師父……弟子的手指……有些麻。”丫丫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
她還是……什麼也感受不出來。
“心不靜,則指不明。”秦仙姑淡淡地說道。
“再來。”
於是,丫丫便開始了她那漫長而又充滿了挑戰的“探脈”之旅。
她每日裡,都會抽出大量的時間,去給自己,給師姐們,甚至給那些被師父從山裡救回來的、受傷的小動物們,“號脈”。
她會仔細地,將每一次“號脈”時,指尖那模糊的感覺,與書上那些關於脈象的描述,進行對照,進行揣摩。
雖然,大多數時候,她依舊是一頭霧水,不得要領。
可她卻從未氣餒。
她相信,隻要自己堅持下去,總有一天,能真正地,聽懂那脈搏之中,所蘊含的奧秘。
就在這日複一日的刻苦學習和艱辛實踐中。
丫丫的醫學知識,和她的臨床技藝,都在以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飛快地提升著。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