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青石村的“公倉”和“公積金”算是正式立起來了。
村裡頭各項事務,也都有了更明確的章程和管事的人。
張大山瞅著村子一天天往好裡奔,心裡頭那份踏實勁兒,就甭提了。
光景好了,這手頭上的活計,自然也就不能停。
那水磨坊每日裡磨出來的雪白米麵,除了供本村人嚼用之外,漸漸地也有了些富餘。
榨油工坊那邊,自從張大山又給拾掇了一回之後,那出油的量和油的成色,也是一天比一天強。
這些個好東西,光是爛在自家倉裡,那可不成。
得想法子,把它們變成實實在在的銅錢,才能給村裡帶來更多的好處。
這事兒,自然是落到了石頭這“大掌櫃”的頭上。
“石頭啊,”這張大山把二兒子叫到跟前,“咱們村這米麵和油,如今也算是有了些名堂了。”
“光靠著趙四海那條線往外捎帶,怕是也走不了多少量。”
“你得多往鎮上那幾家相熟的米鋪、油坊跑跑。”
“看看能不能把咱們這‘青石優品’的名頭,也給它打出去。”
石頭聽了,自然是摩拳擦掌,一口就應承了下來。
他如今也是走南闖北見過些世麵的人了,對這做買賣的道道,是越來越精通。
過了幾日,石頭便親自押著兩輛裝得滿滿當當的騾車。
一車是新磨的、雪白細膩的上等麥麵和稻米。
另一車,則是用新榨的、清亮透徹的豆油和菜籽油,裝了滿滿幾十個小陶壇子。
這些東西,都用乾淨的麻布袋子和油紙仔細地包裹封存好了。
外麵還特意用豆子那小子新近琢磨出來的、用鬆煙墨和桐油調和的“不褪色墨汁”。
在每個袋子和壇子上,都蓋上了一個小小的、刻著“青石”二字的簡易印章。
這算是張大山琢磨出來的頭一個“品牌防偽”的法子了。
到了臨水鎮,石頭也不急著去那些不熟悉的鋪麵推銷。
他先是去了悅來客棧,拜訪了劉掌櫃。
這劉掌櫃,如今可是把“青石春”米酒和“張氏豆醬”當成了自家客棧的招牌。
每日裡都賣得是紅紅火火,對石頭這個“財神爺”自然是客氣得很。
石頭將帶來的新米新麵新油,都取了些樣品出來,請劉掌櫃過目。
那劉掌櫃也是個識貨的,隻瞅了一眼那米麵的色澤,聞了聞那油的清香。
便忍不住嘖嘖稱讚:“石頭小哥,你們青石村這地,怕是得了神仙點化了不成?”
“這米麵,比那官府糧倉裡出來的貢米還要精細幾分。”
“這油,更是清亮得能照見人影兒,還帶著一股子說不出的香。”
“這樣的好東西,老夫這悅來客棧,說啥也得留下一些。”
當下,劉掌櫃便留下了好幾袋子米麵和十幾壇子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