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花兒布坊”的“家庭聯產”新章程,頭一回試手,雖然也出了些個小岔子。
可經過花兒姑娘的耐心指點和周家姑爺那番入情入理的調解。
那些個領了活計的婦人姑娘們,心裡頭也都漸漸明白了這“質量是金,信譽是銀”的道理。
再交上來的麻線和布匹,那質量,果然就比頭一回強了不少。
雖然還偶有那麼一兩處不儘如人意的地方。
可大體上,也都能合乎布坊定的那個標準了。
花兒瞅著,心裡頭也是歡喜。
她知道,這村裡的姐妹們,大多都是些心靈手巧的。
隻要把這規矩給她們說明白了,把這勁兒給她們鼓足了。
那這活計,就沒有乾不好的。
這日,周文軒從縣城給小山送了些換洗衣裳和吃食回來。
順便,也從縣學裡一位專研雜學的先生那裡,淘換回來幾本有些年頭的、關於曆代服飾和織錦紋樣的殘缺畫冊。
他知道花兒最近正為這布料的花色紋樣發愁呢。
便把這幾本畫冊,都寶貝似的,捧到了花兒跟前。
“夫人,你瞅瞅,這是我從縣學裡一位老先生那裡尋摸來的。”
“上頭畫著不少古時候那些個綾羅綢緞上的花樣子,還有些個吉祥如意的圖案。”
“雖然大多都是些殘缺不全的,可瞅著……倒也還算精巧彆致。”
“你看看,能不能從裡頭,也給咱們這‘青石彩布’,尋摸出些個新的花樣來?”
花兒一聽,眼睛頓時就亮了。
她連忙接過那幾本泛黃的畫冊,一頁一頁,仔仔細細地翻看起來。
那畫冊上,雖然有些地方已經模糊不清,或者被蟲蛀了幾個小洞。
可那些個用細致筆法勾勒出來的、什麼“鳳穿牡丹”、“喜上梅梢”、“暗八仙”、“龍鳳呈祥”之類的傳統紋樣。
還有那些個帶著幾分異域風情的“卷草紋”、“寶相花”、“忍冬紋”。
以及一些她以前連聽都沒聽說過的、諸如“萬字不到頭”、“盤長”、“雙魚吉慶”之類的吉祥符圖。
都讓她看得是眼花繚亂,也心馳神往。
“文軒哥,這些……這些花樣子,可真是太好看了!”花兒忍不住讚歎道。
“比咱們村裡那些個老花樣,不知道要精巧多少倍呢。”
“是啊。”周文軒也笑著說道,“我瞅著,咱們這‘青石彩布’,若是也能織出這般精美的紋樣來。”
“那拿到府城甚至京城去,怕是也能跟那些個名貴的綾羅綢緞,掰掰手腕子呢。”
花兒聽了,心裡頭也是一陣火熱。
她當即便把那幾本畫冊,帶到了布坊裡頭。
又召集了巧巧嫂嫂,還有那幾個平日裡手藝最好、也最是心靈手巧的婦人。
比如張河家的婆娘,錢大爺的兒媳婦她們。
大家夥兒湊在一塊兒,圍著那幾本畫冊,七嘴八舌地,研究起來。
“哎喲,你們瞅瞅這個‘鳳穿牡丹’,可真是氣派啊!”
“還有這個‘喜鵲登梅’,也喜慶得很,要是做成嫁衣,指定好看。”
“這個‘萬字不到頭’是啥意思啊?瞅著彎彎繞繞的,倒也彆致。”
婦人們雖然大多不識字,可對這些個好看的花樣子,卻都有著天生的喜愛和領悟力。
她們指指點點,議論紛紛,一個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花兒呢,也沒拘著她們。
她鼓勵大家夥兒,都把自己瞅著順眼的,或者覺著有意思的紋樣,都給它記下來。
然後,再試著,把這些個從書上看來的“雅致花樣”。
跟咱們青石村自家那些個帶著鄉土氣息的“實在景致”,給它巧妙地,融合融合。
看看能不能也弄出些個既好看,又帶著咱們青石村自個兒味道的新花樣來。
她這話一出口,可就真是打開了那些巧婦們的心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