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俺家那屋頂,一下雨就漏得跟水簾洞似的,如今換上這青瓦,昨兒個下那麼大的雨,屋裡頭竟然一滴水都沒漏!”
“還有這磚牆,砌得又平整又嚴實,那冷風再也鑽不進來了,夜裡頭睡覺都覺得暖和了不少!”
住進新修繕的屋子裡的村民們,一個個都對這青磚大瓦讚不絕口。
那份因為居住條件改善而帶來的舒適和安心,是他們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
這十戶試點人家的成功,就像是活生生的招牌。
一下子就把全村人對這青磚大瓦的需求,給徹底點燃了。
“張先生,俺家那屋子也漏雨得厲害,啥時候也能給俺們家用上這青磚大瓦啊?”
“是啊是啊,俺們也不求蓋新房,能把那屋頂給換了,把那牆給砌嚴實了就成!”
每日裡,都有不少村民跑到張大山跟前,眼巴巴地打聽著。
張大山看著這光景,知道這磚瓦的營生,算是徹底成了。
他便又召集了“公社會”的幾個理事,商議這磚瓦的定價和供應章程。
“這磚瓦,是咱們村集體的窯口燒出來的,自然不能白給。”張大山說道。
“可也不能定得太貴,得讓家家戶戶都用得起才行。”
“依我看,這青磚,咱們就按著成本,再加上那麼一點點微薄的利錢,暫且定價為每百塊五十文錢。”
“這瓦片呢,稍微貴一些,每百片算它八十文。”
“這個價錢,比起鎮上那些窯口賣的,怕是還要便宜不少。”
“各家各戶要是想用,就先到豆子那裡登記造冊,預交一部分定錢。”
“咱們這窯口呢,也加派人手,日夜不停地燒。爭取早日讓全村人,都能住上這結實暖和的磚瓦房。”
這個定價,確實是公道得很。
村民們聽了,自然是人人歡喜,個個稱讚張先生仁義。
一時間,到豆子那裡登記預訂磚瓦的村民,絡繹不絕。
那磚瓦窯,也開始加班加點,擴大生產。
每日裡燒出來的磚瓦,雖然還不多,可也源源不斷地,供應著村裡各家各戶的需求。
這頭一批磚瓦賣出去,刨去各項成本,村裡的“公積金”賬上,也多了那麼幾十兩銀子的進項。
張大山便又跟“公社會”商議,拿出其中的二十兩銀子。
托了趙四海的關係,從鄰縣一個相熟的牲口販子手裡。
又買回來兩頭膘肥體壯的耕牛,和三頭能拉磨也能馱貨的健壯騾子。
這一下子,青石村的“大牲口”數量,可就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