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村是好起來了,可這十裡八鄉,還有更多的人,依舊過著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他那曲轅犁,雖然也在周邊幾個村子傳揚開了,可光靠著青石村這點產量,要想讓更多的人都用上,那還是杯水車薪。
“不成,這好東西,不能光捂在咱們自個兒手裡頭。”張大山尋思著。
“得想法子,讓官府也曉得它的好處,由官府出麵去推廣,那才能真正地惠及萬民。”
而且,他心裡頭也存著那麼點私心。
這青石村如今是越來越紮眼了,出的好東西也越來越多。
雖說有小山這個解元公的名頭罩著,可也難保不會引來些個不長眼的宵小之徒覬覦。
要是能通過獻犁這件事,跟官府搭上更深一層的關係,得到官府的正式認可和庇護。
那青石村往後的路,也能走得更穩當些,更長遠些。
這日晚飯後,張大山便把三兒子張小山和女婿周文軒都叫到了書房。
小山如今已是解元,平日裡除了溫習功課,準備來年的春闈會試,也時常幫著村裡處理些文書往來的事宜,越發顯得沉穩乾練了。
周文軒呢,則幫著花兒打理布坊的生意,還兼著村學堂的先生,也是個能獨當一麵的好幫手。
“小山,文軒,爹今日叫你們來,是想跟你們商議一樁大事。”張大山開門見山地說道。
“爹琢磨著,咱們村這曲轅犁,如今也算是經過了這幾年的試用,那好處是實實在在的。”
“我想著,是不是該把它,通過官府的渠道,獻上去,讓朝廷曉得,也讓天下的農人都能用上這省力的好東西。”
小山和周文軒聽了,都是眼睛一亮。
“爹嶽父大人)這想法好啊!”小山先開口道。
“這曲轅犁若是能推廣天下,那對大寧朝的農事,可是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兒子以為,此舉甚善!”
周文軒也點頭附和:“嶽父大人高瞻遠矚,此舉不僅能利國利民,也能讓我青石村和張家,在青陽縣乃至南陽府,都博得一個好名聲,於公於私,皆有益處。”
張大山欣慰地點了點頭:“你們能明白爹這份心思就好。”
“這獻犁的事兒,自然不能隨隨便便就去了。咱們得有個章程,也得把東西都預備齊全了。”
“小山,你如今是解元身份,由你出麵,將這曲轅犁的圖紙和製作法子,呈送給青陽縣的王縣尊,最為妥當。”
“你文采好,就再寫上一份《曲轅犁圖解及造法詳述》,把這犁的構造原理、各部件的功用、製作要點、使用方法,還有它比起那傳統直轅犁的種種好處,都仔仔細細地寫明白了。”
“務求讓那些官府的工匠們,一看就能明白,一學就能上手。”
小山連忙應道:“爹放心,兒子明白。此事關乎民生,兒子定當竭儘所能,把這份詳述寫得清楚明白,不墮了我青石村的名頭。”
張大山又轉向周文軒:“文軒啊,這繪製圖紙的活計,就得勞煩你了。”
“你平日裡也幫著爹畫了不少作坊和機械的圖樣,對那些尺寸標注、結構示意,也都熟悉。”
“這曲轅犁的圖紙,你得畫得更精細些,更規範些,務求讓那些工匠們,能按圖索驥,一絲不差地把犁給造出來。”
周文軒也躬身應道:“嶽父大人放心,小婿定當儘心竭力,將這圖紙繪製妥當。”
張大山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精明的光,又補充道:“不過,這圖紙上,隻畫那曲轅犁的基礎構造和大致尺寸便可。”
“至於那犁轅彎曲的最佳弧度如何拿捏才能最省力,那犁鏵用何種鐵料鍛造才能最耐磨,還有那各個部件如何連接才能最穩固又不失靈活……這些個最核心、最關鍵的訣竅,便不必在圖紙上詳述得太過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