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先是在村子旁邊那條清溪的下遊,挑揀了幾處地勢相對平坦開闊、又離水源近的河灘地和幾塊低窪易澇的水田。
由鐵牛和柱子領著村裡的青壯勞力,挖土方,清淤泥,壘塘基,開溝渠。
沒用多少工夫,便開挖出了好幾個大小不一、深淺適中的魚塘來。
那挖出來的塘泥呢,也沒浪費,都仔仔細細地,堆放在了塘基之上,準備用來肥沃那些即將種下的桑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桑苗的事兒,張大山依舊是托了趙四海。
趙四海如今對這張老哥的本事,那是信服得很。
一聽說青石村又要弄什麼“桑基魚塘”的新鮮玩意兒,二話不說,便從南邊那些盛產桑蠶的地方,給他們尋摸回來一大批據說是最優質的、根係發達、成活率也高的桑樹苗。
張大山又親自指導著村民們,如何按照一定的株行距,把那些桑樹苗,仔仔細細地,栽種到那肥沃的塘基之上。
又教他們如何修剪枝條,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給桑樹施肥澆水。
至於那養蠶的活計,自然是落到了花兒和巧巧她們這些心靈手巧的婦人頭上。
張大山先是讓柱子,在桑林旁邊,搭了幾個寬敞通風、又能避雨遮陽的簡易蠶房。
又從那“天工開物”上,尋摸出了不少關於養蠶、擇繭、繅絲的圖譜和訣竅,都一一畫了出來,交給了花兒她們。
花兒她們也是頭一回接觸這養蠶的活計,既新奇又有些緊張。
她們每日裡,都小心翼翼地,去桑林裡采摘那些最是鮮嫩的桑葉。
再回來仔仔細細地,喂給那些從趙四海那裡一同買回來的、白白胖胖的蠶寶寶吃。
還得時刻注意著那蠶房裡的溫度和濕度,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把這些金貴的“小祖宗”給伺候壞了。
魚苗呢,也是趙四海幫忙弄來的,都是些常見的鯉魚、草魚、鰱魚之類的,好養活,長得也快。
鐵牛把那些魚苗,小心地投放到那新挖的魚塘裡。
又按照張大山的吩咐,把那些蠶寶寶拉出來的、黑乎乎的蠶沙,收集起來,每日裡定時定量地,撒到魚塘裡頭去喂魚。
最初,村民們看著這張大山這般折騰,心裡頭也是有些犯嘀咕。
“這張先生,又是種桑樹,又是養蠶,又是挖魚塘的,這……這能成嗎?”一個老農看著那剛挖好的淺水塘,有些不信。
“誰曉得呢,俺看著啊,這又是白費工夫。那蠶寶寶金貴得很,聽說比伺候月子裡的產婦還要精心,哪是咱們這些粗手大腳的莊稼人家能養活的?”另一個婦人也搖頭。
可張大山卻是不管那些風言風語,依舊是有條不紊地,指揮著大家夥兒,把這桑基魚塘的各項活計,都給它一一落到實處。
還真彆說,過了那麼幾個月。
奇跡,又一次在青石村這片土地上,發生了。
那些先前還不起眼的桑樹苗,如今都長得是枝繁葉茂,綠油油的一片,風一吹,沙沙作響。
蠶房裡頭,那些白白胖胖的蠶寶寶,也爭先恐後地,吐出了一簇簇雪白晶瑩的蠶繭,掛滿了整個蠶架。
魚塘裡頭,那些先前還隻有手指頭大小的魚苗,如今也都長得是膘肥體壯,在水裡頭活蹦亂跳的,激起一圈圈的漣漪,時不時還能看見它們躍出水麵,甩著尾巴。
那挖出來的塘泥,又被村民們挑回了桑林,厚厚地壅在桑樹根部。
得了這肥泥的滋養,那桑樹長得是更加茂盛,桑葉也更加肥厚油綠了。
這桑、蠶、魚,還真就形成了一個互相幫襯、生生不息的好循環!
這一下,那些先前還有些疑慮的村民們,可就真個是心服口服了!
他們看著那滿枝的桑葉,那滿架的蠶繭,那滿塘的肥魚。
一個個都樂得是合不攏嘴,對張先生這“點石成金”的本事,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乖乖,這張先生可真是神人啊!這水塘裡頭養魚,岸邊上種桑樹,桑樹葉子喂蠶,蠶拉的屎還能喂魚!這……這可真是絕了!”
“誰說不是呢!俺活了大半輩子,就沒見過這麼種地的!這可真是……處處都是寶啊!”
喜歡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請大家收藏:()天工開物,我在古代養妻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