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紡車的巨大轟鳴聲,成了青石村西頭最激動人心的樂章。
那上百個不知疲倦飛速旋轉的紗錠,源源不斷地,將蓬鬆的棉條和潔白的絲條,紡成一軸軸優質紗線。
然而,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立刻擺在了麵前。
這日,花兒拿著一本剛剛盤點完的賬目,找到了正在書房裡規劃新式榨油機的張大山。
她的臉上,帶著幾分哭笑不得的神情。
“爹,您快來看看吧。”
“如今咱們的紗線,堆得庫房都快放不下了。”
“這些都是頂好的絲線和棉線,這麼放著,萬一受了潮,可就全毀了。”
“可咱們這織布的速度,卻遠遠跟不上了。”
“咱們作坊裡那幾十個織女,已經是人歇手不歇了,可還是跟不上啊。”
“好多織機,都因為等著線用,停工了好幾天了。”
張大山聞言,卻是哈哈大笑起來。
“這是好事啊。”
“這就說明,咱們的‘發動機’,已經足夠強勁了。”
“現在要做的,就是給這台強勁的‘發動機’,配上足夠多的‘輪子’。”
當晚,他召集了所有核心家人,開了一場關於“錦繡堂”未來的擴大會議。
“爹的意思是……再招人?”花兒問道,“可咱們村裡手巧的婦人,差不多都來咱們作坊了呀。”
“既然咱們村裡的人手不夠,那就把眼光,放到村外去。”
張大山的眼中,閃爍著一種深邃的光芒。
鐵牛有些擔憂地說道:“爹,要再招那麼多人,咱們這作坊怕是也住不下。而且人一多,管理起來也難。”
石頭也提出了疑問:“是啊爹,這人要是分散在各個村子裡,咱們怎麼管?”
“怎麼保證她們交上來的布,都是好布?”
“萬一有人偷工減料,或者用差的線混進去,咱們怎麼查?”
“這要是出了次品,壞的可是咱們‘青石’的牌子。”
“你們說的,都對。”張大山點頭,“所以,咱們不能用老法子了。”
“爹要辦的,是一個‘千家萬戶織錦繡,青石品牌銷天下’的大場麵。”
他將一個大膽的、足以再次震驚這個時代的“外發加工”模式,向家人和盤托出。
“咱們,要將作坊,開到每一個願意跟咱們合作的鄉親家裡去。”
這個計劃,分為三步。
第一步,依托“青石學院”,大規模免費培訓織工。
“花兒,你要從你現有的學生裡,選拔出最優秀的幾個,讓她們當你的‘小先生’,幫你一起教。”
第二步,標準化生產工具和原材料的輸出。
“柱子、鐵牛,你們的木工房和鐵匠鋪要全力開動,給咱們造出一百台、兩百台一模一樣的新式織機來。”
“這些織機,咱們可以租賃或者分期賣給那些考核合格的畢業織女。”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是建立一套全新的物流、質檢和計酬體係。
“石頭,這就是‘青石快運’的新任務。”
“你們的車隊,不僅要送原料,收成品,還要帶上咱們的‘質檢師傅’,當場驗貨。”
“咱們要製定一本厚厚的‘品控手冊’,上麵對布的密度、花紋的對錯、印記的位置,都有嚴格規定。”
“合格的,按尺寸和品質,當場結算工錢。”
“不合格的,則需要返工,或者承擔相應的損失。”
“咱們要讓每一個為‘青石’織布的人,都成為咱們的‘合作夥伴’,而不是簡單的雇工。”
這套全新的模式,將張家從一個生產者,變成了一個集“技術培訓、原料供應、工具租賃、品質控製、成品回購、市場銷售”於一體的……龐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