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的各項產業,在水力革命的推動下,如同被注入了無窮的動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飛速發展。
冶鐵的高爐,日夜不息地吞吐著火焰。
燒製磚瓦和琉璃的窯口,也越建越多。
新投產的紡織廠房裡,那十幾台巨大的水力機器,更是消耗能源的大戶。
支撐這一切的,便是那源源不斷被送往各個工坊的、烏黑發亮的焦炭。
然而,新的能源危機,也隨之悄然降臨。
這日,負責生產的“大總管”鐵牛,拿著一份焦炭的用量和庫存賬目,找到了正在改良農具的張大山。
他的臉上,帶著一絲掩飾不住的憂慮。
“爹,您看。”
“這焦炭的用量,越來越大了。”
“光靠著在後山那片山坡上,刨那些表層的煤石,怕是……撐不了多久了。”
“而且,那山坡越挖越深,也越發危險。”
“前幾日,就塌了一小片,險些把兩個挖煤的兄弟給砸在裡頭。”
張大山接過賬本,看了看那每日都大得驚人的消耗量,點了點頭。
他知道,是時候,該為這個家,建立一個穩定而又安全的能源基地了。
第二天,他便帶著鐵牛和柱子,來到了後山那片早已被挖得坑坑窪窪的煤炭產區。
“爹,您看,這邊的表層煤,基本上都讓咱們給掏空了。”
鐵牛指著一片裸露的岩層說道。
“要想再往下挖,就隻能往山裡頭去了。”
“沒錯。”張大山看著那厚實的山體,眼中閃爍著精光。
“咱們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沒頭沒腦地刨地了。”
“從今天起,咱們要往這山裡頭,挖一條又深又長的‘巷道’。”
“直接去掏那最深、最好的煤層。”
“挖巷道?”柱子有些擔憂地問道,“爹,這往山裡頭挖洞,跟挖井可不一樣。”
“這山體裡的土石,鬆散得很,萬一要是塌下來,那進去的人,可就一個都活不了了。”
“你說得對。”張大山嚴肅地點頭,“所以,咱們這次挖煤,有兩條規矩。”
“第一條,是產量。”
“第二條,也是最要緊的一條,叫‘安全’。”
“咱們要挖的,是一條絕不會塌方、人在裡頭乾活比在自家屋裡還安心的巷道。”
“安全?”
這個詞,讓鐵牛和柱子都感到了幾分陌生。
在這個人命如草芥的時代,無論是官府還是私人礦主,采礦都是用人命去填的。
塌方、透水、中毒,早已是司空見慣之事。
還從未有人,把“安全”這兩個字,如此鄭重地,放在“產量”之前。
張大山沒有多做解釋,而是直接開始了他的“安全生產”教學。
“柱子,第一件事,交給你。”
“咱們的巷道,每往前挖一尺,就必須在後麵,用木頭,搭起一個‘門’字形的支架。”
“這叫‘坑道支護’。”
“用最堅硬的木料,把巷道的頂部和兩側都給它牢牢地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