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場由張小山主導的、數十萬民夫參與的“靜坐鳴冤”,最終以皇帝的雷霆之怒,和戶部、都察院的狼狽奔走而告終。
當那蓋著戶部大印的、足額的錢糧,和那斬殺“造謠奸佞”的朝廷公告,一同抵達黃河工地時。
積壓在數十萬民夫心中的那股怨氣、怒氣和疑慮,瞬間便煙消雲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炙熱、也更加堅定的……擁護和狂熱。
他們看著那個為了他們,不惜以身家性命與朝中權貴相抗爭的年輕縣丞。
他們的眼中,充滿了最質樸、也最真誠的感激與敬仰。
“張青天。”
這個稱號,開始在每一個民夫的口中,真誠地流傳。
當小山再次站上點將台,宣布治河工程重新開工時。
他得到的,是來自數十萬人的、如同山呼海嘯般的、震耳欲聾的回應。
“願為大人效死!”
“願為大人效死!”
整個工地的士氣,被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頂點。
而來自京城的支持,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抵達了。
一車又一車蓋著戶部印信的糧草和軍需,源源不斷地運抵營地。
保證了所有民夫,都能吃上飽飯,穿上暖衣。
那些曾經被“意外塌方”的采石場,也奇跡般地,在一夜之間,被“修複”了。
品質最好的火山灰和石料,被優先、足額地,送往水泥窯。
工部的倉庫,也徹底向小山敞開了大門。
所有工程所需的木料、鐵器、工具,都是要多少給多少,絕無半分拖延。
天時,地利,人和。
所有阻礙工程的絆腳石,都已被那隻來自京城的最有力的手,給一腳踢開。
治河工程,終於得以掙脫所有束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力推進。
“工程再啟,一日千裡”的建設奇跡,開始在黃河兩岸,轟轟烈烈地上演。
在河道最寬闊、水流最是平緩的河段。
數萬名民夫,在工部老師傅們的指揮下,開始修建那至關重要的“束水壩”。
他們用“青石快運”從後方運來的新式工具,挖掘河道,夯實地基。
再用新燒製出的、堅固無比的“水泥”,將一塊塊巨石,澆築成一個穩固的整體。
那堤壩,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天天地向上、向前延伸。
而在那淤積最是嚴重的“u”形河灣。
第一台由工部和青石村工匠合力打造的、全尺寸的“水力挖泥船”,也正式下水。
那台由水輪驅動的龐然大物,在河道中發出沉悶的轟鳴。
它那長長的、掛滿了巨大鐵鬥的鏈條,不知疲倦地轉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