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速流逝。
轉眼,便是大寧啟元十二年的盛夏。
而青石村,這個曾經偏僻貧瘠的山村,在這一年裡,所發生的變化,足以,讓任何一個再次踏足此地的人,都感到……瞠目結舌,宛如隔世!
……
村西頭的山穀,那片曾經的荒地,如今,早已變成了一座,巨大無比的、充滿了勃勃生機的……學城!
在營造大總管張柱子那近乎“變態”的係統化工程管理,以及數萬名工匠、民夫,和數十台蒸汽起重機、攪拌機日夜不息的勞作之下。
那張曾經隻存在於圖紙之上的、宏偉的學院藍圖,已經,有超過七成,被奇跡般地,化為了現實!
——文理區,那座被命名為“觀星樓”的、高達九層的巨大藏書樓,已經拔地而起,成為了整個學院,最是醒目的標誌性建築。數十間擁有巨大玻璃窗的階梯教室,和可以容納三千名師生同時食宿的學舍與大食堂,也已全部落成。
——實驗區,那四座代表著帝國最高科技水平的“研究所”,其主體建築,也已全部完工。雖然,內部的許多精密儀器,還在安裝與調試之中。但,那高高聳立的煙囪,和戒備森嚴的崗哨,已經足以,向世人,宣告它們那與眾不同的超然地位。
——工坊區與生活區,更是,早已,投入了使用。一個可以自給自足的、充滿了勃勃生機和人情味的科學小城,已然,初具雛形。
而比這些建築,更令人感到振奮的,是人。
是那些,從四麵八方,向著這座“科學聖地”,彙集而來的天下英才!
……
第一股洪流,是“求學者”。
“皇家格物院”,這塊由皇帝陛下,親自“金字認證”的招牌,其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
在學院宣布,將麵向整個大寧,進行首次“公開招生”之後。
一時間,整個帝國的輿論,都為之沸騰!
無數的馬車,從京城,從江南,從湖廣,甚至,是從那遙遠的西域邊陲,向著青石村這個小小的山村,彙集而來!
車上坐著的,有那些,嗅覺敏銳,知道“格物之學”將是未來最大風口的商賈巨富之子。
有那些,家學淵源,對算學和機關之術,有著濃厚興趣的世家子弟。
更有無數,出身寒門,卻天資聰穎,渴望通過學習一門“硬本事”,來改變自己命運的……平民少年!
短短一個月之內,前來報名的學子,竟超過了五千人之多!
最終,在由周文軒和劉庸,共同主持的、一場極其嚴格的“入學考核”之後。
第一批,總計五百名的“天之驕子”,成功地,踏入了這座,他們夢寐以求的學府。
他們,將在這裡,學習這個時代,最先進,也最實用的知識。
並將在未來,成為,支撐起整個帝國技術大廈的中流砥柱!
……
第二股洪流,是“慕名者”。
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最頂尖的能工巧匠!
他們,或許,不識字,不懂得高深的理論。
但他們,卻對自己從事了一生的“手藝”,有著最深沉的熱愛,和最敏銳的直覺!
當他們,聽說了,在青石村這個地方,有一種,能讓鐵錘自己砸,能讓磨盤自己轉的“神仙之法”時。
他們,便再也,坐不住了。
他們,變賣了家產,告彆了妻兒,不遠千裡,徒步而來。
隻為,能在這座“工匠聖地”,求得一個“旁聽學徒”的資格!
隻為,能親眼看一看,那傳說中,能改天換地的“蒸汽之力”!
對於這些,真正熱愛技術,並擁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寶貴財富”。
張大山,自然是,來者不拒,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