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家的婚事,在丫丫的堅持下,最終以一種出人意料、卻又彼此尊重的方式,畫上了句號。
張府之內,王氏雖然為此,惋惜了許久,唉聲歎氣。
但張大山,卻對女兒這個超越了時代的選擇,給予了最堅定的支持。
第二日,他便召集了所有在京的子女,開了一場專門為丫丫而設的家庭會議。
會上,丫丫第一次,在所有家人麵前,清晰而又堅定地說出了自己的請求。
“爹,娘,各位哥哥姐姐。”
“女兒既然已經做了決定,便不想再耽擱。”
“我想,即刻便開始籌備,在京城,開一間咱們自己的醫館。”
“好!”
張大山第一個拍板叫好。
“我張大山的女兒,有此懸壺濟世之誌,爹豈有不支持之理。”
他看向二兒子石頭。
“石頭,此事,你來牽頭。”
“給咱們家未來的‘女神醫’,在京城,尋一處最好的風水寶地。”
“錢,不成問題。”
石頭立刻領命:“爹,您放心,保證給妹妹辦得妥妥當當。”
一場圍繞著“張氏醫館”的創建,全家總動員,再次高效地運轉了起來。
石頭發揮了他作為“外務大掌櫃”的全部能量。
他沒有選擇那些租金高昂的繁華大街。
而是遵照丫丫“方便百姓求醫”的要求,在京城一處居民密集、交通便利、但又相對安靜的坊區,以一個極高的價格,直接買下了一座三進的大院子。
緊接著,柱子這位“營造大總管”,便帶著他的團隊,進駐了院子。
他根據丫丫提出的、關於“乾淨、明亮、病患分區”等一係列聞所未聞的理念。
為她,設計出了一座全新的、劃時代的醫療場所。
他將院子,分成了前中後三個區域。
前院,是寬敞明亮的“候診大廳”和“藥房”。
大廳的兩側,設置了數間獨立的、保證私密性的“診室”。
藥房的後麵,則是一整麵牆的、由柱子親手打造的、帶有上百個小抽屜的巨大藥櫃,每一個抽屜上,都用清晰的楷書,標注著藥材的名稱。
中院,則是“煎藥房”、“製藥房”、以及丫丫自己用來研究的“百草實驗室”。
後院,最為清淨,則被改造成了帶有七八張病床的、男女分開的“留觀病房”。
整個醫館,所有的窗戶,都換上了明亮的玻璃。
所有的地麵,都鋪上了光滑的青石板,方便每日用清水和石灰水進行清潔。
鐵牛的鐵匠鋪,也送來了他專門為妹妹打造的“賀禮”。
那是一整套由最好的合金鋼,打磨得如同鏡麵一般光亮的、嶄新的醫療器械。
有大小不一、鋒利無比的手術刀。
有形態各異、可以夾取細微之物的鑷子和骨鉗。
甚至,還有一個可以用酒精燈和沸水,進行高溫消毒的……密封鋼製器械箱。
花兒的“錦繡堂”,則為醫館,提供了所有的布草織物。
從醫生和護工們那潔白的、便於活動的工作服。
到病房裡,那一塵不染的、用最柔軟的棉布製作的床單和被褥。
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青石”那獨有的、對品質和潔淨的極致追求。
經過了整整兩個月的緊張營造。
一座與這個時代所有藥鋪、醫館都截然不同的、充滿了科學與人文氣息的嶄新醫療場所,終於,宣告完工。
醫館的門楣之上,掛著一塊由張大山親筆題寫的、古樸而又充滿力量的牌匾。
——“青石張氏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