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元聖張大山於禦書房內立下軍令狀後,一場牽動著整個帝國神經的“神糧試種”大計,便在京城郊外的皇家農莊之內,正式拉開了序幕。
皇帝寧宣宗雷厲風行,當即便下旨,將京郊一片占地超過千畝的、土質最為貧瘠的沙土地,儘數劃撥給了張大山,作為此次試種的“皇家專項試驗田”。
此舉,既是展現了對元聖的無上信任,亦是一種高明的政治手腕——用最差的土地,去進行試驗。若成了,則更能彰顯“神糧”之神效,讓所有質疑者都無話可說;若敗了,亦可將損失,降至最低。
而張大山,對於皇帝的這份“考量”,隻是,淡然一笑。
他,沒有再回青石村。
這位早已被尊為“元聖”的傳奇人物,竟真的,如他自己所言,以一個“老農”的身份,親自,住進了皇家農莊那簡陋的田舍之中。
他,脫下了那身雖然樸素卻也代表著身份的錦袍,換上了一身最尋常的粗布短褂。
他,卷起褲腿,赤著雙腳親自走進了那片,連最耐旱的高粱都未必能長好的貧瘠沙土之中。
他,用他那雙曾經繪製出無數顛覆時代圖紙的、創造了無數“格物奇跡”的手,再次捧起了那最卑微也最親切的……泥土。
……
在接下來的數月裡。
一場,由帝國“元聖”親自下場指導的、充滿了“格物”智慧的……科學化種植,便在這片千畝薄田之上,有條不紊地展開了。
張大山,沒有使用任何“點石成金”的仙術。
他所用的,皆是,最樸素,卻也最閃耀著科學光輝的……農學之道。
——深耕,改土。
他,指導農莊的管事,摒棄了傳統的淺耕之法。
而是,動用了鐵牛鋼廠最新研製出的、由八匹健牛共同牽引的“開荒重犁”,對這片沉睡了百年的貧瘠土地,進行了深達三尺的徹底翻耕。
再將,從京城各大酒樓飯館,收集來的數萬擔“有機肥”廚餘垃圾),與翻出的新土,進行充分的混合。
以此,來改善土質,增加地力。
——分畦,引水。
他親自拿著格物學院的經緯儀,為這千畝薄田,進行了最精準的測量與規劃。
將土地劃分成了一個個標準化的、便於灌溉與管理的網格狀田畦。
又指揮著張柱子營造司的工程隊,從數十裡之外的永定河,開挖出一條全新的引水支渠,如同一條主動脈,將生命之水,精準地,輸送到了每一片需要滋潤的土地之上。
——分類,下種。
根據玉米、紅薯、土豆這三種作物,截然不同的生長習性,進行了最科學的、差異化的種植安排。
高大喜陽的玉米,被種在了地勢最高、陽光最充足的區域。
匍匐生長的紅薯,則被安排在了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空間的坡地之上。
而喜好疏鬆沙土的土豆,則被悉心地點播在了那片,經過了最深度改良的核心區域。
……
春去,夏至。
在張大山這位“神農”般的頂級農學家的親自照料之下。
這片曾經被所有京城農官都判定為“絕收”的千畝薄田,竟奇跡般地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那翠綠的玉米稈長得比人還高如同整齊的士兵,在風中搖曳。
那茂盛的紅薯藤如同綠色的瀑布覆蓋了整片山坡,看不到一絲裸露的黃土。
而那土豆田裡更是開出了一片片紫色、白色的、美麗的小花。
這幅充滿了豐收希望的壯麗畫卷,讓所有前來探視的京城官員,都看得是目瞪口呆,嘖嘖稱奇。
……
大寧啟元二十四年,深秋。
終於,迎來了,那個,足以決定帝國未來百年國運的……最終審判日!
皇帝寧宣宗再次親率文武百官,駕臨皇家農莊。
這一次他們的臉上沒有了半分的懷疑與憂慮。
隻剩下一種即將親眼見證“神跡”降臨的……巨大期盼!
“開挖!”
隨著張大山,一聲令下。
早已等候多時的數百名經驗最豐富的老農,扛著鋤頭和鐵鍬走進了那片早已枝葉枯黃的……土豆田!
他們瞅準一株看似平平無奇的植株將鋤頭狠狠地挖了下去!
隻聽“噗”的一聲悶響。
隨著泥土的翻開。
一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