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抵萬金”的民用電報,如同一條條無形的、溫暖的紐帶,將大寧帝國廣袤疆域上的億萬子民前所未有地緊密連接在一起。
這張覆蓋全國的信息網絡,不僅傳遞著親人間的思念,更在無形之中凝聚著一種名為“家國”的更為強大的向心力。
然而,對於“追光”項目組的領袖,那位總是能從“已知”之中窺探到“未知”的三弟張文遠而言,他知道,電報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挖掘殆儘。
它不僅能傳遞人與人之間的“小情”,更能承載關乎國計民生、甚至是與天爭命的“大道”!
大寧啟元三十年,夏。
京城,皇家格物學院,“追光”實驗室。
張文遠正站在一幅比之前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巨大、也更加精密的“大寧全輿圖”之前。這幅圖不再僅僅是標注了山川與城池,更用不同顏色的符號密密麻麻地標注著帝國各地的氣候與物產:
——北境,苦寒,多風雪。
——西域,乾旱,少雨水。
——江南,濕潤,多梅雨。
——而那漫長的東部沿海,則更是每年夏秋之交都必然會遭受一種名為“風信子”台風)的毀滅性天災!
“三哥,”剛剛才從東海巡航歸來的張開山,指著地圖上那條從外海一直延伸向江南腹地的、用血紅色標記出的“風信子”曆史路徑,臉上帶著幾分心有餘悸的後怕,“你是沒親眼見過那場麵……前一刻還晴空萬裡,下一刻便狂風大作,暴雨傾盆!那海浪卷得比咱們泉州港的城牆還要高!咱們那艘‘鎮遠號’鐵甲艦,重達數萬斤,在那天威麵前都如同一片小小的樹葉,差點就被掀翻了過去!沿海的那些漁村更是十室九空!無數的漁船被卷得粉碎!無數的百姓被巨浪吞噬!實在是……太慘了!”
張文遠靜靜地聽著,沒有說話。他的目光卻如同最銳利的鷹隼,死死地盯住了地圖之上那幾個與“風信子”路徑息息相關的關鍵節點:
——遙遠的、位於外海之上的“琉球”藩國。
——帝國東部沿海的“舟山”前哨水寨。
——以及最終風災登陸的江南腹地。
他發現,每一次的“風信子”其路徑雖然看似變幻莫測,但其從“生成”到“登陸”卻總有一個三到五日的時間差!一個充滿了“格物”智慧卻又堪稱“瘋狂”的偉大構想,如同最璀璨的閃電瞬間劈開了他的思維天穹!
“二哥,”他猛地轉身,抓住張開山的胳膊,眼中迸發出一種比研究出“無線電”時還要更加狂熱、更加神聖的光芒!“你說……若是我們能提前知道這‘風信子’何時來?何地來?其勢又有多猛……那我們是否就能讓那千千萬萬的漁船提前歸港?讓那百萬沿海之民提前轉移?將一場本該是毀天滅地的滔天大禍……消弭於無形?”
這番話如同一道驚雷在張開山的腦海中轟然炸響!他呆呆地看著三弟,看著他眼中那閃爍的、如同神明般的光芒,徹底被自己這個弟弟那“再與天爭”的磅礴氣魄給深深地折服了!
三日後。
一份由張文遠親筆所書,並有內閣首輔張小山與兵部、戶部、工部、探海總署等所有核心衙門聯合副署的《關於請求建立帝國一體化氣象觀測及預警網絡之萬言疏》,被呈送到了皇帝寧宣宗的禦前。
疏中,張文遠以無可辯駁的邏輯與詳實的數據係統地闡述了他那個足以“再與天爭”的偉大構想:
第一步:布網。
奏請皇帝下旨,在帝國廣袤的疆域之內,從東海之濱到西域戈壁,從北境雪原到南疆雨林,利用現有的“軍民電報站”大規模地設立標準化的“皇家氣象觀測站”!
第二步:觀測。
由格物學院統一設計並量產一批全新的“格物神器”:
——有可以精確測量風向與風速的“風信雞”與“轉輪風速儀”。
——有可以測量降雨量的“標準量雨器”。
——更有那個由元聖張大山親自點撥、可以通過水銀柱之高低來預判天氣晴雨變化的終極神器——“晴雨表”氣壓計)!
並由皇家電報總局為所有觀測站配備最優秀的譯電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