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海關之後,竇佑維覺得自己身上的壓力少了很多。有錢好辦事。他如今的土地稅和海關稅加在一起,一年能多出三百萬銀子來,幾乎比從前多出一半還多。
有了錢就能及時發軍餉,賑災,治理河道,於是感覺政事都順暢起來了。
這一年大虞進入了後世被稱為的“興安盛世”。而且這盛世一直從竇佑維的興安年號傳到竇承宣的景澄年,一直延續了五十多年。
而杜猛在安頓好市舶司的事務之後,他便來到遼東。
這次過來,他已經不滿足於在海岸和鴨綠水邊的小打小鬨,直接到達遼東的中心區域。
遼河之北,是為遼陽!杜猛直接帶人將這裡占住,然後開始駐兵建城。
同時在其東南勘探到煤鐵的地方,開始建設煤鐵基地。
他手裡有後世研製出來的打造鋼鐵的全套流程和工藝。雖然如今的技術水平達不到,但他建造的高爐的出鐵率,已經是遠超當代的存在。
他年中來的時候,這裡的基礎才建好。可是等到年底的時候,他這裡的鋼鐵產量已經達到一千萬斤。
這已經是大虞一年鋼鐵產量的十倍。
而這隻是一期工程,等明年二期上馬之後,這產量還得翻番。
一年三千萬斤,就是一萬五千噸,可以打造多軍械啊!
杜猛已經開始讓匠人們研製戰船上用的大炮了。經過去年半年的研究,如今已經很有成效。
畢竟這並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已經有了各種數據,隻要排除各種錯誤就行。
等到第一批合格的鋼炮造好之後,杜猛立即將鋼炮安置在作坊周圍而在遼陽城這邊,杜猛也將鋼炮布置在城裡的炮營內。他知道東夷人亡我之心不死,兩邊遲早會有一場大戰。
而各方的流民也紛紛往這邊聚攏而來,遼陽在一年之內就有了五萬以上的人口,城外大片的荒野開辟成農田。
而方圓數十裡的城牆,也在一點點的長高。
周圍的村莊和小鎮,也跟雨後春筍一般的出現。
要不了幾年,這裡就將成為遼東第一大城市。
杜猛估計的沒錯。看著遼陽以這麼快的速度在成長,草原上的東夷人確實是待不住了。
這兩年他們南下大虞打草穀的難度越來越大,每次的收益越來越小不說,傷損也開始變大起來。
因為那邊發放了殺胡令。隻要能殺掉一個東夷人,就賞銀一兩。這個錢,是有東宮太子府親自派人監督執行,絕對不允許任何官員私吞,必須要發到每一個勇士的手裡。
甚至是那些種地的農民,隻要他們能殺掉來犯的胡虜,也是一樣的獎賞。
這大大增強了邊軍作戰的動力和決心。
甚至有邊軍專門下了賞格,把當地老百姓也發動起來,大家一起打胡擄。
所以東夷人已經準備放棄關內市場,轉而把攻略的地點放到遼東來。
這裡地廣人稀,又是一片平坦,想擋住他們的進攻是很難的。
若是從前,這裡沒什麼好搶的,都是些窮鬼。
可如今不同了,這裡來了好多關內人,把那些萬年未曾開墾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一年產量上億斤,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大糧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