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山穀沉睡在終年繚繞的、如同薄紗的“晨霧紗”之中。山穀的居民被稱為“守夢人”。他們的獨特之處,在於每晚的夢境並非虛幻,而是會凝結成一片片輕薄的、散發著微光的“夢境織物”,清晨時掛在窗欞或門楣上,如同露珠般剔透。
這些織物是情感的具象:
歡愉的夢:金線交織,觸手生溫,散發甜杏香。
寧靜的夢:銀絲如水流淌,觸感清涼,有薄荷氣息。
憂傷的夢:靛藍絲絨,細膩柔軟,帶著雨後泥土的微澀。
驚懼的夢:灰黑麻布,粗糙紮手,殘留硫磺味。
居民們通過交換、縫補彼此的夢境織物,分享喜悅、撫慰悲傷、汲取勇氣。山穀的安寧,維係在這無聲的“心夢織錦”之上。
莉婭是山穀唯一的“織夢者”。她住在山穀最高處,被巨大紡車和五彩絲線環繞的“織夢小屋”。她的工作,是修複那些因噩夢、心碎或意外而“破碎的夢境織物”。
清晨,她背著藤籃,沿著蜿蜒小徑收集那些掛在枝頭、窗邊,因噩夢或悲傷而撕裂、褪色、沾染“遺忘塵埃”一種會吞噬夢境光澤的灰色顆粒)的織物碎片。
她的工具簡單而神奇:
織光梭:一枚鑲嵌月長石的骨針,能牽引月光般柔韌的光絲。
共鳴紡錘:一個雕刻著古老符文的木紡錘,旋轉時發出低沉的嗡鳴,能喚醒織物中沉睡的情感記憶。
心語絲線:她親手紡出的絲線,原料是晨露、星光、山穀花草的低語,以及她傾聽故事時落下的眼淚。
一次修複任務:修補老木匠“本爺爺”的夢境織物。昨夜他夢見了逝去的老伴,織物撕裂成兩半,一半是溫暖的薑黃色老伴織毛衣的回憶),一半是冰冷的鉛灰色空蕩房間的孤寂),邊緣布滿灰撲撲的遺忘塵埃。
莉婭盤腿坐在小屋的木地板上。她將碎片放在膝頭,指尖輕觸裂痕邊緣。共鳴紡錘在掌心旋轉,發出低沉的嗡鳴。瞬間,她“看見”:
畫麵:爐火旁,老伴笑著遞來熱茶,毛線針在手中翻飛。
情感:暖流般的薑黃愛意,被鉛灰的冰冷空洞驟然撕裂。
塵埃源頭:本爺爺醒來後,強忍淚水,將悲傷鎖進心底,化為遺忘塵埃。
莉婭歎息。她取出一縷“慰藉絲線”用山穀薰衣草和晨露紡成),穿入織光梭。針尖輕點裂痕,光絲流淌,如同溫暖的溪流注入乾涸河床。她低聲哼唱一首無詞的搖籃曲,歌聲融入光絲。隨著針腳遊走,薑黃與鉛灰的裂痕邊緣,生長出柔和的“淡紫色過渡”——那是思念的微光。遺忘塵埃在光絲下如冰雪消融。織物重新合攏,雖然多了道淡紫的“思念痕”,卻散發出更醇厚的溫暖與寧靜。
傍晚,莉婭將修複好的織物掛回本爺爺的窗欞。老人撫摸著那道淡紫痕,渾濁的眼中泛起淚光,嘴角卻揚起釋然的微笑。窗台上,多了一碗還冒著熱氣的野莓醬。
山穀的寧靜被悄然打破。莉婭發現,需要修複的破碎織物越來越多,遺忘塵埃也愈發厚重。
牧羊女“小雲”的夢:夢見丟失的羊羔,織物被荊棘撕裂,沾滿泥濘般的塵埃。
新搬來的“沉默少年”阿樹:他的夢境織物始終是灰蒙蒙的麻布,布滿塵埃,從未完整。
最讓她憂心的是孩子們——他們的“歡愉金夢”變得稀薄易碎,常被“焦慮褐塵”覆蓋,描繪著課業、攀比、不被理解的孤獨。
莉婭的“心語絲線”消耗劇增。她收集更多晨露星光,傾聽更多故事,紡出“勇氣絲線”用鷹羽風聲紡成)、“耐心絲線”用溪流低語紡成)。但修複變得艱難。遺忘塵埃如同活物,頑強抵抗光絲的淨化。修複後的織物,光澤也黯淡許多。
一晚,莉婭在修複小雲一塊被塵埃覆蓋的夢布時,共鳴紡錘突然劇烈震動!嗡鳴聲變得尖銳刺耳!她“看見”的不隻是小雲的焦慮,還有更深層的畫麵:
山穀外:巨大的“灰霾雲”遮蔽了遠方的山巒山穀人避談的“外麵世界”)。
山穀內:大人們眉頭緊鎖,低聲談論“收成不好”、“外麵亂了”、“孩子要爭氣”。
情感汙染源:焦慮如同無形的霧,從大人緊鎖的眉頭、疲憊的歎息中飄散,化為褐塵,落在孩子們脆弱的夢境上。
“不是夢碎了…”莉婭握著冰冷的紡錘,喃喃道,“是山穀的心…蒙塵了。”
莉婭決定尋找塵埃的源頭。她首先走向總在角落發呆的阿樹。
阿樹的小屋陰暗,窗欞空空如也——他沒有掛出過夢境織物。莉婭沒有詢問,隻是安靜地坐在他門前的石階上,紡錘輕轉,哼起那首搖籃曲。幾天後,阿樹推開門,遞給她一團被遺忘塵埃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灰麻布——這是他全部的夢,充滿破碎的尖叫和無光的房間莉婭從紡錘的震動中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