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五億票房,剛開始在網絡上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
畢竟廣大網友對於票房數據還不是很敏感。
但當五億票房高居華國電影曆史第三的消息傳出,網絡一下子沸騰了起來。
相關詞條迅速衝上熱搜。
各大社交媒體關於票房曆史的搜索量,也在同一時間出現暴漲。
似乎一夜之間,廣大網友就開始關注票房了。
【《那些年》隻是張瀟辰的第一部電影吧?這麼輕易就華國曆史第三了?華國電影也太拉胯了吧?】
【有沒有一種可能,人家還是當下最火的幾部劇的導演,不是你口中初出茅廬的純新人。】
【承認人家是天才這麼難嗎?】
【再天才也是被好萊塢吊打!】
【五億就能衝進華國前三?我記得好萊塢大片過五億票房的有很多吧?】
【遠的不說,上個月上映的《變形機械3》在華國就有十多億票房。】
【變形機械畢竟是大ip,我覺得大家要理性看待,張瀟辰的五億票房已經勝過很多的好萊塢大片了。】
【初登電影界,就有這個成績,我隻能說張瀟辰未來不可限量!】
網絡上,關於《那些年》的票房成績,已然吵的不可開交。
有人認為,《那些年》在票房上取得的成功,充分證明了張瀟辰的潛力。
未來拳打歐羅巴,腳踢好萊塢,都不在話下。
也有人認為,《那些年》這種青春校園片,根本上不了台麵。
張瀟辰妥妥的出道即巔峰,五億票房從此以後就是他天花板了。
可惜這段時間,張瀟辰根本沒功夫網上衝浪。
這會他正在《微微一笑很傾城》劇組探班呢!
就算張瀟辰知曉了網絡上的節奏,想必也是不屑一顧。
畢竟拋開院線發展談票房,純屬耍流氓。
從近幾年開始,受益於政策支持、資本推動和消費升級的影響,華國電影市場正處於快速擴張期。
光今年,華國就新增了3000餘塊大熒幕,熒幕總數從6000多塊一路飆升至9000多。
新增銀幕數量超50。
更彆提接下來國家層麵還會有一係列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政策以及補貼方案出台。
往後數年,華國熒幕年平均增速持續保持在30以上。
直至七八年後,達到頂峰近七萬塊大熒幕,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
再然後熒幕增速雖然放緩,但華國的院線發展沒有停下腳步,幾年後依然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
期間也就短短十年。
這是何等的發展速度?
所以單純比拚曆史票房,根本毫無意義。
《那些年》的這個曆史第三,也根本坐不了多久。
……
……
自從張瀟辰在片場探班時,答應劉亦非當導演的要求後。
張瀟辰就開始物色劇本。
他先是否決了劉亦非自導自演的方案。
要導就導個過癮。
否則劉亦非上場的時候,不還得張瀟辰來掌鏡?
那這片子到底算誰的?
接著,張瀟辰又盤點了一下劇本要求。
首先劇情要足夠簡單,畢竟劉亦非在導演方麵是純新人。
其次票房要有保障,總不能讓老婆臉上無光吧?
最後劉亦非作為一個女導演,張瀟辰選擇的這部電影,最好是以女性第一視角的大女主戲。
這一番篩選下來,一部電影成功進入張瀟辰的視線。
《失戀3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