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迷的角度看,他們的想法很樸實。
因為喜愛,所以覺得值得。
因為值得,所以想要見證。
時間來到下午六點,一波準點刷新,《大聖歸來》的票房猛增2000多萬,累計票房來到了15.7億,正式超越同為張瀟辰導演的《時空戀旅人》,榮登影視票房第一的寶座。
一時間四方震動。
從大年初三《大聖歸來》第一次登上官媒版麵,到大年初六一舉奪回華國電影單日票房冠軍的寶座,再到正月十二刷新由同一導演保持的華國總票房紀錄。
短短十來天,《大聖歸來》和他的締造者張瀟辰,已經連續三次被官媒點名稱讚了。
更有甚者,某些媒體直接將張瀟辰形容成為奇跡的締造者,華語電影的救世主。
對此,張瀟辰自然是敬謝不敏。
從第三方視角來說,奇跡締造者這個說法還是有點東西的。
而對張瀟辰來說,畢竟穿越這檔子事都被他撞上了,總不能不讓人開掛吧?
但客觀來說,華語電影真的需要救世主嗎?
哪怕沒有張瀟辰穿越的時間線,不是依然湧現出了以《流浪地球》、《哪吒》等一係列優質電影麼?
明明後世在技術、特效、服化道、內容廣度、受眾審美水平、全體從業人員平均素質等等層麵,都有明顯且長足的進步。
為什麼觀眾仍會覺得內娛在倒退呢?
插句題外話,正是這些國內觀眾看不上的內娛作品,已經悄無聲息的一統華國周邊國家的娛樂圈,造成了巨大的文化影響力,一如當年的韓流入侵。
你可以解釋說觀眾的審美提高了。
也可以解釋說是資本的鍋。
資本試圖掌控流量權,批量人為製造流量,迫使內娛邏輯從創作轉化流量的正循環,變成了流量倒逼創作的惡性循環。
其後果就是新生代的流量質量每況愈下。
但客觀公允的說,這些並不是根本原因。
要相信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如果隻是流量質量的問題,那遲早會出現一個一統三界的頂流。
但事實是滋生真正意義上的頂流的土壤,已經不複存在了。
隨著娛樂方式的全麵發展,各種碎片化信息如同海洋一般包裹著每一個人,大家都能從中得到不斷細分的精神需求。
最後的結果就是,比起關注那些所謂的大眾偶像,大家還是更願意待在自己的小圈子裡。
圈子與圈子之間隔著厚厚的壁,大家在裡麵自娛自樂不受外界乾擾。
唯一的交流方式,就是“破圈”。
但問題是,每個圈子,每條賽道,都象征著不同的需求。
在如此複雜的局麵下,“破圈”談何容易?
就比如號稱無數現代人精神食糧的網絡小說,本質來說也不過是個大幾千萬人的圈子。
網絡小說要怎麼出圈?
靠作品本身的口碑?
彆鬨,這和癡人說夢有何區彆?
能靜下心來看完一部短則大幾十萬,長則幾百萬字大部頭的人。
毅力、審美、文化水平,哪個不得是這個星球的頭部水準?
也就發生在華國,大家才見怪不怪。
外麵大把的人看到文字就頭痛,怎麼可能讓他們靜下心來看書!
所以華語電影是不需要救世主的,甚至電影本身也不過是一個更大一點的圈子,大家最終比拚的是如何“破圈”。
由此滋生了兩種路數。
一個是《熱辣滾燙》。
一個是《哪吒之魔童鬨海》。
《哪吒2》的“破圈”方式,大家都看在眼裡,主打一力降十會。
張瀟辰這次《大聖歸來》也是走的這個路數,此乃正派絕學!
至於《熱辣滾燙》,說好聽一點是劍走偏鋒,說難聽點那就是電影界的恥辱!
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
總之什麼階段做什麼事,人是不能逆勢而為的。
趁現在電影、電視劇的破圈力還處在巔峰的尾巴上,張瀟辰要儘可能為他和劉亦非積蓄影響力。
目標就是讓自己和劉亦非成為時代最後一個頂流。
永遠的留在當下幾代人的記憶裡。
那才是真正能吃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