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濬被馮氏的笑聲弄得更加窘迫,他的耳根都泛起了紅暈。然而,馮氏的這一笑,卻如同春風拂麵,讓拓跋濬的心中泛起了層層漣漪。從那一刻起,他便深深地墜入了情網,無法自拔。
婚後的日子裡,拓跋濬和馮氏的生活充滿了甜蜜和溫馨。拓跋濬在書房批閱奏章時,馮氏常常會像一隻頑皮的小貓一樣,突然從他的身後竄出來,然後緊緊地環抱住他的腰。她會輕輕地在拓跋濬的耳邊低語:“累了吧?”接著,便會像變魔術一樣,從懷中掏出一顆蜜餞,塞進拓跋濬的嘴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深夜,當拓跋濬還在埋頭批改奏折時,案頭總會悄然出現一碗溫熱的羹湯。那羹湯的香氣四溢,讓人聞之便覺得饑腸轆轆。而這一切,自然都是馮氏的細心照料。
晨起梳妝時,馮氏更是調皮得像個孩子。她會故意將簪子插歪,然後看著拓跋濬手忙腳亂地幫她整理。每當這時,馮氏便會發出一陣歡快的笑聲,那笑聲仿佛能驅散所有的陰霾。
然而,最讓拓跋濬感動的,還是那次他感染風寒的時候。馮氏得知消息後,心急如焚,她不顧眾人的勸阻,衣不解帶地守在拓跋濬的床邊,整整三日三夜。她親自為拓跋濬試藥,一勺一勺地喂他吃飯,甚至連湯藥的溫度都要反複確認,生怕會燙到拓跋濬。
然而,這段感情卻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遭遇了來自各方的重重阻力。那些自視甚高的貴族們,對馮氏的出身表示出極大的不滿,他們聯名上奏,言辭激烈地指責道:“皇後母族寒微,有失體統!”
在朝會上,麵對這些彈劾奏章,拓跋濬怒不可遏。他猛地將奏章狠狠地摔在地上,龍袍在憤怒的翻飛間獵獵作響。他的聲音冰冷得如同寒冬裡的寒冰,一字一句地說道:“朕娶的是她這個人,而不是她的出身!”
為了給心愛的馮氏正名,拓跋濬下定決心,不顧眾人的反對,力排眾議,決定舉辦一場盛大無比的冊封典禮。這場典禮,將成為北魏曆史上最為輝煌的時刻。
終於,到了冊封典禮的那一天。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氛圍中,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紛紛湧上街頭,想要一睹這場盛典的風采。
當鳳冠霞帔的馮氏緩緩走上祭壇時,她的美麗如同仙子下凡一般,令人驚豔。而站在她身旁的拓跋濬,更是英俊威武,氣宇軒昂。
在滿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注視下,拓跋濬當著所有人的麵,鄭重地執起馮氏的手,深情地說道:“此生唯她一人!”他的聲音在廣場上回蕩,仿佛向世人宣告著他對馮氏的忠貞不渝。
然而,在這甜蜜的背後,卻隱藏著絲絲苦澀。馮氏的兄長馮邈在一場戰役中不幸戰敗被俘,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讓馮氏和拓跋濬都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那些心懷叵測的貴族們趁機發難,他們以馮邈戰敗被俘為借口,向拓跋濬施壓,要求廢掉馮氏的皇後之位。麵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拓跋濬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邊是心愛的妻子,一邊是朝廷的律法和貴族們的壓力,他該如何抉擇呢?
就在拓跋濬猶豫不決的時候,馮氏卻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靜和果敢。她主動向拓跋濬請命道:“按律處置,不可因我壞了國法。”說完,她毅然決然地轉身離去,留下一個決絕的背影。
望著馮氏漸行漸遠的身影,拓跋濬的眼眶不禁濕潤了。他知道,馮氏這是為了維護國法的尊嚴,為了不讓他為難。然而,他又怎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妻子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呢?
於是,拓跋濬決定暗中派人調查馮邈戰敗被俘的真相。經過一番深入的查訪,他終於發現了其中的端倪。原來,馮邈的戰敗並非他個人能力問題,而是有人在背後蓄意陷害。
得知真相後的拓跋濬怒不可遏,他立刻下令赦免了馮邈,並嚴懲了那些構陷他的人。朝堂之上,拓跋濬義正言辭地說道:“法不容情,但朕亦不會冤枉忠良!”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回蕩在整個朝堂之上,讓所有人都為之震撼。
四、內外兼修的"和平使者"
麵對邊境衝突,年僅十五歲的拓跋濬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智慧。柔然鐵騎又一次來犯境,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但這一次,拓跋濬並沒有像往常一樣調兵遣將,嚴陣以待,而是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
他命人準備了整整十車的絲綢、美酒,然後附上一封他親自書寫的信件。信中的內容簡單而直接:“咱們當鄰居這麼久了,何必打打殺殺呢?來,喝杯酒,交個朋友!”
當這十車禮物和信件被送到柔然可汗麵前時,可汗看著那流光溢彩的絲綢,不禁撓了撓頭,嘟囔道:“這皇帝,路子夠野啊!”
然而,正是這看似荒誕的舉動,卻讓柔然可汗對拓跋濬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重新審視這位年輕的皇帝,思考著是否真的可以放下刀槍,與他成為朋友。
最終,柔然可汗被拓跋濬的誠意所打動,雙方決定化乾戈為玉帛。邊境上的緊張氣氛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和平與友好的景象。
為了進一步加強雙方的交流與合作,拓跋濬還下令在邊境開辟互市。從此,駝鈴聲取代了戰鼓聲,商人們穿梭於兩國之間,帶來了繁榮與發展。
然而,表麵上的和平之下,實則暗潮洶湧。南朝劉宋與柔然暗中勾結,妄圖對北魏形成夾擊之勢。這一陰謀被拓跋濬的密探察覺,並迅速將消息傳遞給了他。
當拓跋濬收到這份密報時,他的眉頭緊緊皺起,心中暗自思忖著應對之策。一旁的馮氏見狀,輕聲問道:“陛下,如今形勢危急,您是否打算先發製人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拓跋濬沉默了許久,終於緩緩開口道:“宋魏本是一家,何必為他人做嫁衣?”說罷,他提起筆來,在信箋上寫下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
信中,拓跋濬首先強調了宋魏兩國的同源關係,指出雙方不應為了柔然而自相殘殺。接著,他詳細闡述了北魏的立場和態度,表示願意與劉宋保持友好往來,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為了表達誠意,拓跋濬還特意在信中附上了一些北魏的特產,作為禮物送給劉宋皇帝。
這封信被快馬加鞭地送到了劉宋朝廷,劉宋皇帝在讀完之後,不禁長歎一聲:“此子懷柔之術,遠勝其父祖啊!”
對內,他更是百姓心中的“活菩薩”。某年大旱,烈日炎炎,禾苗儘數枯死,百姓們心急如焚,紛紛跪地求雨。拓跋濬得知此事後,心急如焚,他立刻帶著滿朝文武來到祭壇,眾人皆身著素衣,麵色凝重。
拓跋濬率先跪地,虔誠地向上天祈禱,他的聲音在空曠的祭壇上回蕩,仿佛能穿透雲霄。滿朝文武見狀,也紛紛跪地,與拓跋濬一同祈求上蒼降下甘霖。
這一跪,便是三天三夜。眾人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祈求上天降雨,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終於,在第三天的傍晚,天空中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緊接著,豆大的雨點傾盆而下,滋潤著乾涸的大地。百姓們見狀,欣喜若狂,紛紛高呼:“陛下感動了上天!”
然而,拓跋濬卻隻是微微一笑,擺擺手道:“這並非我一人之功,而是大家的誠意感動了老天爺,我不過是蹭個熱度罷了。”他的笑容溫暖如春風,讓百姓們心中倍感溫暖。
雨停後,拓跋濬立刻下令開倉放糧,親自監督賑災工作。他不僅將國庫中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救濟百姓,甚至還將自己的私庫也貢獻了出來。在他的努力下,百姓們終於度過了難關,生活逐漸恢複了正常。
然而,這一係列的善舉卻讓國庫變得空虛,貴族們對此頗有微詞,紛紛指責拓跋濬不顧國家利益。麵對貴族們的發難,拓跋濬卻毫不退縮,他笑道:“百姓安居樂業,才是我北魏最大的財富。隻要百姓們能夠幸福安康,國庫空虛又何妨?”
和平六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病魔席卷而來,仿佛是上天對這個國家的一場考驗。二十六歲的拓跋濬,這位年輕而有為的皇帝,此刻卻無力地躺在龍榻之上,昔日那明亮如星辰的眼眸,如今已被血絲所布滿,透露出深深的疲憊和病容。
儘管身體極度虛弱,但拓跋濬依然強撐著精神,他的聲音雖然微弱,卻充滿了關切和憂慮。他緊握著身邊大臣的手,叮囑道:“記得……給災區多送點糧食……那裡的百姓正遭受著苦難,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站在一旁的馮氏早已泣不成聲,淚水像決堤的洪水一般,不停地從她美麗的眼眸中湧出。她緊緊握著拓跋濬的手,仿佛這樣就能留住他漸漸消逝的生命。“陛下,你說好要陪我一輩子的……”她的聲音顫抖著,充滿了絕望和哀傷。
拓跋濬艱難地轉過頭,看著馮氏那悲痛欲絕的麵容,他的心中也如刀絞一般。他用儘最後一絲力氣,抬起手,輕輕地拭去馮氏眼角的淚水,溫柔地說道:“彆哭,我不在了,你要替我照顧好大家……這個國家,還有我們的子民,都需要你的關愛和守護……”
說完這句話,拓跋濬的手緩緩垂下,他的雙眼也慢慢地合上,仿佛是進入了一個沒有病痛和煩惱的世界。馮氏的哭聲在宮殿中回蕩,而拓跋濬的離去,也讓整個國家都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
臨終前,他將太子喚至榻前,氣息微弱:"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百姓..."太子含淚點頭。拓跋濬望著窗外的明月,想起流亡時那個在臭水溝裡傻笑的少年,想起與馮氏在禦花園的初遇,想起百姓們感激的淚水。他嘴角揚起一抹微笑,緩緩閉上了眼睛。
噩耗傳出,平城百姓自發罷市哀悼。皇宮外擺滿了祭品,紙錢如黑蝶紛飛。有人哭著說:"這麼好的皇帝,咋就走得這麼早?"馮氏遵照他的遺願,輔佐幼主,延續了他的仁政。而他一手打造的"興安盛世",雖然短暫,卻如黑暗中的明燈,照亮了五胡十六國那段血腥的曆史。
拓跋濬的一生,是亂世中的奇跡。從流亡小正太到治愈係帝王,他用溫柔化解仇恨,用智慧平息戰亂,用愛溫暖人心。他的故事,永遠鐫刻在曆史的長河中,讓後人在回望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時,仍能感受到一絲溫暖與希望。而他與馮氏的愛情,更成為亂世中最動人的傳說,訴說著跨越身份與生死的深情。
喜歡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請大家收藏:()了解曆史之大漢王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