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天寶十五載的風,吹垮了大唐最後的體麵。安祿山在範陽豎起的反旗,像一把燒紅的烙鐵,狠狠燙在帝國的脊梁上。那十萬鐵騎踏過黃河時,濺起的不是水花,是中原百姓的血淚——洛陽的宮闕被焚作焦土,潼關的屍骨堆成了山,連長安朱雀大街上的石板,都被叛軍的馬蹄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曾經車水馬龍的街坊,如今隻剩斷壁殘垣間嗚咽的風聲,牆根下偶爾閃過幾個衣衫襤褸的流民,見了人就像驚兔般逃竄,嘴裡還念叨著“胡兵來了”。
李隆基帶著楊貴妃逃出長安時,鑾駕的車輪碾過未央宮的殘磚,發出“咯吱”的哀鳴,像極了這座王朝的呻吟。可誰能料到,一場倉皇奔逃,竟在馬嵬坡釀出驚天悲劇。禁軍士兵的刀光映著烈日,不僅砍碎了楊國忠的驕橫,也斬斷了帝王最後的溫情。楊貴妃自縊的佛堂裡,香爐裡的殘香燃了三日未絕,仿佛在替這位絕代佳人,為盛唐唱一曲挽歌。那支遺落的金釵後來在民間流轉,有人說它沾了貴妃的血,夜裡會發光;也有人說它被埋在馬嵬坡的土裡,每逢清明,會從草根下透出一點珠光——終究是亂世裡,人們對那段繁華與悲涼的念想,纏成了剪不斷的絲。
太子李亨在靈武的軍帳裡披上龍袍時,燭火正映著他布滿血絲的眼。帳外的朔風卷著沙塵,拍打著簡陋的營帳,與長安宮殿的雕梁畫棟判若兩個世界。他攥著傳國玉璽的手在發抖,不是因為畏懼,是因為肩上壓著的江山——父親逃去了成都,長安落了賊手,中原千裡沃野成了戰場,這副爛攤子,終究要他來收拾。當“肅宗”的年號傳遍朔方軍時,士兵們舉著刀歡呼,聲浪蓋過了風聲,那是絕望裡燃起的一點星火。
而此時的大唐,正等著兩位“救火隊員”登場。郭子儀在河東接到勤王詔時,正站在結冰的黃河邊,望著對岸叛軍的營帳。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將,親手點燃了火把,燒斷了河上的浮橋,火光映著他布滿皺紋的臉,聲音卻斬釘截鐵:“不破賊營,誓不還朝!”他麾下的朔方軍,是從西北戈壁裡滾出來的硬骨頭,刀劈過吐蕃的鎧甲,箭射穿突厥的帳篷,此刻正磨著刀刃,等著跟安祿山的叛軍好好較量。
李光弼在常山接到調令時,剛用計端了叛軍的糧道。他站在城樓上,望著被俘虜的叛軍士兵,眼神冷得像關外的冰。這位契丹出身的將軍,用兵素來詭譎,當年在幽州,他能讓安祿山的部下心驚膽戰,如今麵對老對手的叛軍,更是憋著一股勁。他讓人把繳獲的糧草分給百姓,自己啃著乾硬的麥餅,對部下說:“長安的宮闕還等著咱們回去掃塵,這仗,隻能贏!”
長安城的殘垣斷壁間,荒草已經沒過了膝蓋。曾在曲江池畔鬥詩的文人,有的死在了亂兵刀下,有的背著書篋逃往江南;曾在教坊司彈琵琶的樂師,如今在叛軍的營裡被逼著奏樂,指尖彈的不是《霓裳羽衣》,是淚。但朱雀門的石獅子還立在那裡,雖然被箭射得滿身傷痕,卻依舊瞪著眼睛,望著東方——那裡,有郭子儀的鐵騎正在踏雪而來;那裡,有李光弼的軍旗正在逆風飄揚。
新的故事,就在這斷牆與烽火間徐徐展開。是郭子儀能收複兩京,還是叛軍會繼續肆虐?是肅宗能重整河山,還是亂世會沒完沒了?那些在戰火裡掙紮的百姓,那些在軍帳裡不眠的將軍,又將書寫怎樣的傳奇?且看下文……。
一、郭子儀的"職場逆襲":老將軍的崛起之路
郭子儀接到平叛詔令的那日,正是暮春時節,庭院裡的紫藤蘿開得潑潑灑灑,紫瑩瑩的花串垂在廊下,落了一地碎紫。他正坐在竹椅上,手裡搖著蒲扇,給膝下幾個紮著總角的孫子講當年征討吐蕃的故事:“……那回爺爺帶著鐵騎繞到敵後,就像老鷹抓兔子,一把抄了他們的糧草營……”小孫子們聽得眼睛發亮,正纏著要學耍長槍,門吏卻捧著一卷明黃的詔書闖了進來,臉色急得通紅:“將軍!宮裡來的急詔!”
郭子儀接過詔書,展開時手指微微一頓。宣詔的宦官站在一旁,尖著嗓子念完肅宗的旨意,無非是“國難當頭,盼卿出山”的懇切。他捋了捋胸前花白的胡子,目光掃過廊下嬉鬨的孫子們,又望向院牆外隱約傳來的烽火消息,轉頭對侍立在側的兒子郭曖笑道:“看來老頭子的退休計劃,得往後推推了。”語氣裡沒有半分怨懟,倒像是赴一場早就約好的宴席。
這郭子儀可不是尋常武將。早年間在河西節度使帳下時,他因性情剛直,不肯給宦官送禮,被構陷成“通敵”,一擼到底貶去守倉庫。那倉庫在長安城西北角,堆滿了發黴的糧草,他每日裡扛著賬本清點,手裡的長槍被用來挑糧袋,槍尖都磨禿了。有回郭曖去看他,見父親正對著一袋陳米歎氣,嘴裡念叨:“我這杆槍,當年能挑落吐蕃的上將,如今卻隻能挑糧袋……”說罷卻又搖搖頭,拿起抹布把槍杆擦得鋥亮——他心裡的火,從來就沒滅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今臨危受命,郭子儀當日便點齊朔方軍出征。他治軍極嚴,行軍路上不許士兵踩踏農田,宿營時不許驚擾百姓。有回軍隊在河北一個村落休整,一個年輕士兵餓極了,趁農戶不注意,偷了灶上剛烙好的燒餅。剛咬了一口,就被郭子儀撞個正著。那士兵嚇得癱在地上,手裡的燒餅掉在泥裡,哭著求饒:“將軍饒命!小的實在餓得撐不住了,才一時糊塗……”
郭子儀站在原地,臉色鐵青。周圍的士兵都跪下來求情:“將軍,他也是餓急了,饒他這一回吧!”郭子儀卻緩緩搖頭,聲音斬釘截鐵:“餓不是作惡的理由!今日他敢偷百姓的燒餅,明日就敢搶百姓的錢財,往後更敢害百姓的性命!軍紀如鐵,豈能徇私?”說著便要下令推出去軍法處置。最後還是村老捧著一籃新烙的燒餅趕來,替那士兵求情,才改為杖責二十。板子打在身上的聲音傳遍營寨,從此朔方軍走到哪裡,百姓都敢開門迎納——“郭將軍的兵,連路邊的麥穗都不會碰”的名聲,比軍旗還先一步傳到遠方。
收複河北的戰役中,郭子儀在嘉山遇上了老對手史思明。史思明騎著一匹黑馬立在陣前,頭盔上的紅纓在風中亂顫,隔著兩軍陣前的空場喊話,聲音粗野如狼:“郭子儀!你我都是胡人,你是華州鄭縣的,我是營州柳城的,當年在邊鎮還喝過同一壇酒!何必為姓李的賣命?不如你歸降我軍,將來平分這大唐江山,豈不快活?”
郭子儀聞言,將手中的長槍往地上重重一戳,槍杆插進泥土半尺深,震得周圍的親兵都心頭一凜。他扯開嗓子回應,聲如洪鐘,蓋過了戰場上的風聲:“史思明!你錯了!我郭子儀雖是胡人,卻知‘天下’二字!我不為李家賣命,為的是河北的百姓不被屠戮,為的是中原的農田不被踐踏,為的是長安的宮闕還能讓百姓避雨!你這反賊,禍亂天下,手上沾滿同胞的血,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話音未落,他翻身上馬,摘下背後的長弓,一箭射穿了史思明身邊的將旗。“殺!”朔方軍如潮水般湧上前,郭子儀一馬當先,長槍舞得如銀龍出海,槍尖所過之處,叛軍甲胄碎裂,慘叫連連。史思明本想倚仗人多勢眾,沒料到郭子儀的軍隊竟如此悍勇,尤其是那些西北來的騎兵,馬快刀利,轉眼就衝垮了他的陣腳。
激戰半日,叛軍屍橫遍野。史思明見勢不妙,拍馬就逃,慌不擇路間,連腳上的戰靴都跑掉了一隻,光著腳丫子鑽進密林,才算撿了條命。嘉山一戰,郭子儀斬首叛軍四萬,繳獲的糧草兵器堆成了山,河北十幾個被叛軍占領的州縣,聞聽消息紛紛反正。
夕陽西下時,郭子儀站在嘉山的山頂,望著遠處重新豎起大唐軍旗的城池,解下頭盔,任憑山風吹亂花白的頭發。他從懷裡掏出一個皺巴巴的燒餅——那是今早百姓塞給他的,還帶著餘溫。咬了一口,他忽然想起守倉庫的日子,那時對著糧袋歎氣,不就是盼著有朝一日,能用長槍護住這天下的煙火氣嗎?
如今,這口氣,總算喘過來了。隻是他知道,前麵的路還長,長安的宮闕還在叛軍手裡,史思明也隻是逃了,這場仗,還得打下去。他轉身對郭曖道:“傳令下去,明日拔營,向洛陽進發!”
二、李光弼的"守城傳奇":太原城下的生死較量
李光弼在太原城上演的“空城計2.0”,比當年諸葛亮的那出更添了幾分詭譎與悍勇。
彼時太原城就像驚濤駭浪裡的一葉孤舟——城中守軍滿打滿算不過數千,還多是臨時拚湊的鄉勇,連像樣的鎧甲都湊不齊;而城外,史思明帶著十萬叛軍黑壓壓地圍了三層,連營百裡,旌旗遮天蔽日,馬蹄聲日夜不息,震得城牆磚縫裡的土都簌簌往下掉。
部將們扒著垛口往下看,臉都白了,拉著李光弼的袖子直跺腳:“李將軍!這城沒法守啊!敵軍一個衝鋒就能踏平咱們的城牆,不如趁早突圍吧!”
李光弼卻站在城樓正中,手指輕輕敲著腰間的佩刀,眼神裡沒有半分慌亂。他望著城下密密麻麻的叛軍,忽然對身邊的參軍說:“去,把城裡的百姓都動員起來,男女老少都行,帶他們上城牆挖洞——就說,這是能退敵的‘神秘武器’。”
百姓們半信半疑地扛著鋤頭、鐵鍬湧上城牆。李光弼親自劃了線,讓他們在城牆內側每隔三尺挖一個半人高的洞,洞口用木板擋著,外麵瞧不出半點痕跡。有人邊挖邊嘀咕:“這洞能擋十萬大軍?怕不是將軍急糊塗了吧?”李光弼隻笑不答,轉頭讓人把府庫裡的舊木料、鐵塊都搬出來,叮叮當當敲了三日,誰也不知道他在搗鼓什麼。
三日後,史思明的攻城令下來了。叛軍推著雲梯、撞車往城牆上衝,喊殺聲震得人耳朵疼。就在雲梯快搭上城頭時,李光弼忽然揮手:“開洞!”
刹那間,城牆上的木板“嘩啦”一聲被扯開,無數黑洞洞的洞口露了出來。沒等叛軍反應過來,洞裡突然飛出無數拳頭大的石塊,像下雨似的砸下來——有的砸在雲梯上,把木頭砸得粉碎;有的直接砸在叛軍頭上,腦漿迸裂;還有的滾進人群裡,撞得人仰馬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原來李光弼早讓人把投石機拆了,零件改裝成小型拋石裝置,藏在牆洞裡,百姓們輪著班拉動機關,這“牆洞拋石機”比尋常投石機更靈活,專砸敵軍密集處。史思明在陣前看得目瞪口呆,等回過神來,氣得哇哇大叫,指著城頭罵:“李光弼!你這是使詐!有種出城來戰!”
李光弼正站在城樓最高處,手裡端著碗熱茶,聞言哈哈大笑,聲音順著風飄到城下:“史思明,兵不厭詐懂不懂?有本事你也挖洞拋石啊!沒那能耐,就彆在這兒嚷嚷!”
叛軍連攻幾日,非但沒占到半點便宜,反倒被牆洞裡的石塊砸得死傷慘重,連史思明最得意的“先登營”都快打光了。可李光弼的狠招還在後頭。
某個月黑風高的夜晚,他挑了五百名敢死隊,個個光著膀子,手裡攥著短刀,趁著叛軍熟睡,從城牆的暗門摸了出去。這些人都是本地獵戶出身,熟悉地形,像狸貓似的摸到叛軍大營邊緣,瞅準史思明的中軍帳——那帳篷外掛著兩盞大紅燈籠,最是顯眼。
一個敢死隊員屏住呼吸,悄悄掀開帳簾一角,借著月光往裡瞧:史思明正趴在榻上打呼,腦袋離帳簾不過三尺遠。他握緊短刀,剛要衝進去,帳外突然傳來巡營士兵的腳步聲,嚇得他趕緊縮了回去,卻不小心碰倒了帳邊的長矛,“哐當”一聲響。
史思明嚇得一激靈,從榻上滾下來,連鞋都沒穿,光著腳就往外跑,嘴裡還喊:“有刺客!快護駕!”等親兵舉著火把衝進來,隻看見空蕩蕩的榻和掉在地上的頭盔,那敢死隊員早就混進夜色裡,回了太原城。
經此一嚇,史思明成了驚弓之鳥,夜裡不敢睡在中軍帳,換了三個帳篷,還是夜夜做噩夢。叛軍將士更是人心惶惶,白天被城牆上的石塊砸,夜裡怕被敢死隊摸,沒過多久就斷了糧草,士兵們餓得起不來床,連戰馬都開始啃樹皮。
這場太原保衛戰,李光弼硬是用幾千人拖住了十萬叛軍,不僅守住了城池,還趁機襲擾敵營,殺得史思明損兵折將,最後隻能灰溜溜地撤軍。消息傳到靈武,肅宗捧著戰報,激動得把茶杯都摔了——這是安史之亂以來,唐軍打的第一場像樣的大勝仗,像一劑強心針,讓絕望中的大唐看到了希望。
而太原城的百姓,再也不說那牆洞是“糊塗主意”了。他們在城牆上刻下“李光弼退敵處”,逢人便講:“咱們李將軍,不用弓箭不用刀,挖幾個洞就把十萬大軍嚇跑了!”隻是沒人知道,那些日夜守在牆洞旁拋石的百姓,手上磨出的血泡,比城牆磚還要厚。
三、皇室恩怨:李隆基與李亨的微妙博弈
靈武城的臨時宮室,是用舊驛館改造的。唐肅宗李亨坐在那把勉強湊出來的龍椅上,椅背上的金漆早就剝落了大半,露出底下暗沉的木色,像極了他此刻的心境。帳外的朔風卷著沙塵,拍打著簡陋的窗欞,發出“嗚嗚”的聲響,總讓他想起長安宮殿裡安穩的暖意——可那份安穩,早就被安祿山的鐵騎踏碎了。
他手裡捏著一份剛從成都送來的詔書,紙頁邊緣都被風吹得發卷。李隆基的筆跡依舊遒勁,字裡行間卻藏著綿裡藏針的試探:“亨兒,眼下賊寇未平,江山社稷為重。你且用心平叛,待兩京收複、天下安定,朕與你再從容商議皇位傳承之事……”
“商議?”李亨猛地把詔書摔在案上,墨硯被震得跳起來,濃黑的墨汁濺在明黃的龍袍上,像一朵突兀的烏雲。他攥著拳頭,指節捏得發白,“都這時候了,還跟我玩這一套!長安丟了,洛陽陷了,百姓在戰火裡哀嚎,他倒在成都的行宮裡,算計著這把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