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用侃侃而談破敵之策。
方臘起兵,本質上是對東南苛政的反抗。
東南本是富庶之地,奈何蔡京等人為了斂財,設置諸多苛捐雜稅。更是打著皇帝名號,大興花石綱等綱貨,盤剝百姓。
所以吳用的觀點很簡單,隻要朝廷廢除這些苛政,百姓自然沒了從賊的想法。到時候大軍稍一攻伐,方臘必破。
吳用計策經過一路上的思考和打磨,說的條理清楚。隻是在場眾人,除了童貫撫須而笑,其他人卻都麵色如常,未表露支持或反對。
童貫聽完吳用計策,沉吟片刻後才笑道:“妙啊。先生不愧加亮之名。是有真才實學的。”
童貫讚許吳用一番,又說道:“如今平亂是首要大事,本帥就采納吳先生計策。正好吳先生也在宋先鋒軍中。明日開始,宋先鋒便開拔渡江,攻伐方臘的同時,宣傳廢除苛政的消息。”
宋江立刻抱拳道:“末將領命。”不過他終究是做過朝廷官吏,又問童貫:“不知廢除苛政一事,朝廷可有文書?”
童貫麵露不悅,說道:“本帥受天子之命,征討不臣。既是大軍主帥,又是天子欽差。廢除一些苛捐雜稅還需什麼文書?”
見童貫臉色,宋江不敢再追問。敲定此事。童貫又吩咐幾支軍隊的進攻方向。基本都是跟在宋江先鋒大軍羽翼之後。
眾將領命之後,宴會又恢複熱鬨。宴會的主角也從童貫轉向宋江。各個官員全都向宋江敬酒,儼然已經確定宋江必是討逆首功。
李文博則是一臉懵逼,忍不住嘀咕道:“書裡不是說童貫和宋江是敵對關係嗎?怎麼反倒如此器重宋江?”
楊寧淼正好聽到此話,忍不住笑道:“可笑那宋江,做了一番醜角。”
李文博問道:“楊將軍何出此言?”
楊寧淼道:“你看這些人精,都在恭維宋江,實則未必不是笑話。方臘起兵的根源就是苛政。在場這些人誰不知道廢除苛政就能破敵。但那些苛政全部出自蔡京之手,更是由官家的聖旨發下的。誰敢輕言廢止?”
李文博這才明白過來,問道:“這麼說來,童貫是故意激將,讓吳用說出這般計策。然後讓宋江依計而行。若是日後官家怪罪,也是宋江過錯。”
楊寧淼笑道:“孺子可教。”
李文博歎了口氣:“隻怕這次宋江不但賠了許多好漢,還要落個罪責。”
楊寧淼也感歎道:“這童貫真是狠辣啊。”
佘可存見二人竊竊私語,便出聲問道:“二位在聊什麼?”
李文博反應迅速,說道:“回將軍。我們在說剛剛樞密說的公孫勝。”
佘可存挑了挑眉頭,問道:“我聽說那人會仙法,可是真的?”
說到這事兒,李文博真就來了精神,宣稱自己上過梁山,便將公孫勝此人的事跡添油加醋的講給佘可存來聽。忽悠的佘可存連連點頭,甚至想找公孫勝看個手相。
卻說這公孫勝在宋江招安後,就留書告彆。說是去照顧老母。實則是與李子方一路走了。
李子方向趙妍兒妥協,換得了對外宣稱梁山全夥招安的說法。但回廷尉府還是心虛,正好公孫勝是廷尉府派到梁山的暗樁。李子方便央求公孫勝回廷尉府為他證明成果。
一行人先回了開封,交待了冰井務的一些事務,然後出城往長安方向前進。
王彥則在出城時提議:“押班此番回廷尉府,總要帶些禮物孝敬長輩。正好我在汝州還有一窯瓷器,正好帶上,替押班分憂。”
所謂傳世汝窯。在這個時代汝窯瓷器也是皇家禦用,價值連城的物件。而廷尉府的人更是知道汝窯在將來乃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