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猴頭菇後,她沒急著采,而是仔細研究,順手把周圍的土壤和樹也搬進了空間。
她在一棵老橡樹的背陰麵發現了成簇生長的猴頭菇,潔白如雪,毛茸茸的菌絲微微晃動。
她蹲下身來,戴上手套,沒有立刻采摘。
而是先用放大鏡觀察菌體結構,記錄下周圍空氣的溫濕度,再用取樣瓶采集了附近的落葉與腐殖層。
隨後,她運轉空間之力,將那片土壤連同依附其上的整段朽木悄然收納進去,連一根雜草都沒落下。
又觀察了底層土質,帶回一些樣品做成分分析。
她用采樣鏟從不同深度挖取土層——表層腐葉、中層黑土、底層砂石混合物,分彆標記編號。
她注意到土壤中隱約有微量礦物質反光,推測可能含有某種促進菌絲發育的微量元素。
這些樣本被迅速帶回實驗室,放入光譜儀和質譜儀中進行全方位檢測,力求還原最原始的生態環境參數。
根據分析結果,她調配了原料:木屑、腐爛的樹葉樹枝,加了一點抗菌成分。
她按照比例精確稱量鬆木屑、櫟樹木屑、楓葉碎屑,再混入自然發酵過的枯枝堆肥。
為了防止雜菌汙染,她在配方中加入了微量的天然抗菌劑——是從黃柏提取的生物堿,安全且不會抑製目標菌種生長。
每一克材料都經過滅菌處理,確保培養基純淨無菌。
配好後放在一旁自然發酵。
她將混合好的原料裝入密封箱,置於恒溫恒濕的發酵室中。
每天定時檢查溫度和ph值變化,用儀器監測微生物活動情況。
發酵過程中,有機物逐漸分解,釋放出利於菌絲生長的小分子營養物質。
這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需要耐心等待至少七天,直到基質呈現出深褐色、質地鬆軟且散發出淡淡泥土清香為止。
接著開始製猴頭菇的菌種,可連續幾次都失敗了。
她小心翼翼地將采集來的野生菌絲接入培養基,置於無菌操作台中完成接種。
然而幾天後,要麼是菌絲不萌發,要麼是剛長出一點就迅速死亡,甚至被雜菌入侵。
她反複調整溫度、濕度、通風條件,更換培養基配方,但始終無法穩定擴繁。
前三次失敗她還能冷靜分析,第四次失敗時,她整整一夜沒睡,坐在實驗台前反複推演每一個步驟。
為了不中斷實驗,她乾脆在實驗室旁邊搭了個簡易床,一連十幾天都沒回自己房間。
她讓人送來一張折疊床、一床薄被和一個保溫壺。
床就擺在實驗室外的小隔間裡,白天做實驗,晚上困了就躺下眯一會兒。
她幾乎把生活壓縮到了極限:洗漱在走廊儘頭的洗手間解決,吃飯靠外賣或速食麵,手機常年靜音,連夢裡都在默妍培養參數。
實驗室的燈光日夜不滅,映照出她疲憊卻執拗的身影。
老爺子悄悄問孫子:“是不是跟盛妍鬨矛盾了?”
那天晚飯時,老爺子看著空蕩蕩的餐桌,忍不住歎了口氣。
他夾了一筷子青菜,目光若有若無地掃過彭宴舟,壓低聲音問道。
他知道這兩個孩子最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
一個在公司忙得腳不沾地,一個鑽進實驗室不知晝夜。
他擔心是感情出了問題,才導致盛妍如此拚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