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把那塊野豬肉切成塊,用蔥薑爆香,加醬油、料酒燉上,燉得肉香四溢,湯汁濃鬱。
鍋蓋一掀,整個院子都飄著香味。
她特意多做了一些,等飯熟了,就挨家挨戶去請人,說是“今天圖個熱鬨,請大家來吃頓飯,感謝幫忙”。
地整好了,大棚也搭了起來。
鋼管骨架立得整整齊齊,塑料膜在陽光下泛著微光,五個棚排成一排,遠遠看去,像一排整齊的小房子。
這次一共建了五個棚:兩個專門用來種靈芝,一個種猴頭菇,一個種葡萄和小番茄,剩下的那個棚則安排種竹蓀和羊肚菌。
靈芝和猴頭菇算是比較常見的食用菌,但竹蓀和羊肚菌在這片廠區還從來沒人見過,甚至連聽都沒聽過。
那個年代,很多人連“羊肚菌”這名字都沒聽說過,更不知道它滋補養生,對身體極好;至於竹蓀,更是稀罕物,有人以為是蘑菇的一種,有人乾脆當成毒菌,連碰都不敢碰。
她試著用這段時間給廠區種菜、搭棚掙來的貢獻值,在空間裡換一些菌種。
可她在空間裡翻來覆去找了好幾遍,也沒能找到竹蓀和羊肚菌的種子。
空間裡倒是有不少普通菌類,比如平菇、香菇、木耳,可她需要的這兩種卻始終沒有。
無奈之下,她隻好退而求其次,低價從黑市換來一點竹蓀和羊肚菌的樣品,雖然量少得可憐,但好歹能拿來做實驗。
她把樣品小心翼翼地保存好,又在空間裡模擬它們的生長環境——溫度、濕度、光照、土壤酸堿度,一點一點調整,反複試驗。
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她隻能自己摸索,一點點琢磨怎麼培育,怎麼讓它們穩定生長,什麼時候能大規模出菇。
這個過程很慢,但她並不急,心裡反而有種踏實的感覺:隻要方向對了,總會出成果的。
盛妍把空間裡的資料翻了個底朝天,一頁一頁地仔細查看,生怕漏掉任何一條可能有用的線索。
她反複比對不同菌類的培育條件,嘗試了上百種配方,調配了無數種培養基,卻始終沒能成功分離出那兩種菌的種源。
每一次失敗她都不氣餒,反而更加專注地分析原因,記錄數據。
雖然種源沒配出來,但她意外地發現,空間裡的土壤和靈氣對果蔬的生長極為有利。
於是,她順勢將帶來的葡萄苗和小番茄種子種了下去,精心照料。
沒過多久,藤蔓便爬滿了架子,綠葉間掛上了串串紫瑩瑩的葡萄和紅彤彤的小番茄,長勢喜人,果實飽滿。
更讓她驚喜的是,空間裡養的那幾隻雞也陸續開始下蛋了。
她特意用曬乾的蒲草細心編織了好幾個柔軟的雞窩,擺在陰涼通風的角落,專門留著讓母雞安心產蛋,不至於受驚飛走。
“媳婦,小李媽和他哥嫂到了,我已經安排他們住進招待所了。”
彭宴舟走進屋,見盛妍正蹲在灶台邊整理柴火,額角還掛著細密的汗珠,知道她這幾天為了研究菌種忙得連軸轉,腳都不曾沾地,便一直等到把人安頓妥當後才告訴她這個消息。
他語氣平和,卻藏著一絲心疼,目光落在她微微發紅的手指上,忍不住輕聲補充道:“你先歇會兒,剩下的事交給我。”
“彭宴舟,我去拿一頭野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