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離開甘南草原時,天色正亮。汽車沿著洮河、黃河的曲折水道,駛入青藏高原東緣。遠山漸漸變得雄渾、遼闊,空氣中透著高原的清冽。沿途,藏族村寨與漢、土、回等多民族村落錯落分布,黃河像銀帶一樣纏繞山穀與草原。這就是黃南藏族自治州——黃河源頭的門戶,青藏與中原、藏漢文化的交彙地,是天地間最開闊的畫卷之一。
在《地球交響曲》的地圖上,我鄭重寫下:
“第316章,黃南。
首曲黃河,彩雲牧歌,
這裡,是高原與文明交響的邊界。”
一、黃河首曲:大地母親的第一支歌
進入黃南,最震撼我的,是黃河的麵貌。它在這裡變得寬廣而溫柔,環繞群山、草原和村落,被藏族人尊稱為“瑪曲”,意為母親河。河水清澈,倒映著藍天與雪山。沿河兩岸,藏家白色房屋、金色麥田、成群牛羊,織成一幅寧靜又神聖的田園畫。
我在同仁市附近的黃河第一灣駐足。這裡黃河拐了第一個大彎,水流靜緩,河灘濕地廣闊,成群的黑頸鶴和野鴨在淺水中嬉戲。藏族老人們在河邊念經轉經,孩子們追逐著犛牛和綿羊。小女孩央金笑著送我一串剛采下的野花:“瑪曲的花最美,黃河的水最甜。”
河灘邊,一位牧民大叔邀請我進帳篷喝酥油茶。帳篷裡懸著經幡,掛著牛角與唐卡。老人說,家族世代守著這條河,春夏放牧,秋冬祭河。他講起每年黃河開河、朝拜祭祀的盛大場景:“我們給河神獻哈達,祈禱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我寫下:
“黃河從這裡啟程,
每一滴水都是高原的心跳。
瑪曲的彎,是母親對大地的撫慰。”
二、熱貢藝術:唐卡與人間色彩
黃南最負盛名的,是世界級的非遺文化——熱貢藝術。熱貢,是藏語“金色穀地”之意,這裡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唐卡、壁畫、堆繡、雕塑與泥塑,被譽為藏族的“美術之鄉”。
我來到同仁隆務寺,這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也是熱貢藝術的發源地。寺院莊嚴,金頂白牆,廟宇林立,香煙繚繞。寺外的藝術村落裡,畫師們正專注繪製唐卡。他們用細膩的勾線和明亮的礦物色彩,描繪佛像、菩薩、神鳥、吉祥八寶。唐卡製作極為考究,一幅作品常常需數月乃至數年才能完成。
我與年輕畫師紮西聊天。他從小學習畫唐卡,對每一道工序、每一種顏料的來曆如數家珍。他說:“熱貢唐卡,不隻是宗教藝術,也是心靈修行。畫畫時要淨心、靜氣、念經。隻有心純,畫中的佛才能有靈。”
村中還有堆繡、泥塑、木雕等藝人,手藝代代相傳。作品裡既有佛教故事,也有高原風物和牧民生活。孩子們在畫室外追逐打鬨,老人們在樹蔭下用老話講述熱貢的由來。
我寫下:
“熱貢,是高原的彩虹,
每一幅唐卡,都是人間心靈的梵唱。
色彩與信仰,在這裡融合為一首壯美的畫卷。”
三、隆務寺:信仰與民族的燈塔
隆務寺不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黃南藏漢民族交融的精神中心。每天清晨,寺內的僧侶身著紅黃僧衣,念經誦佛,法號聲隨風飄蕩。信眾絡繹不絕,有的轉經,有的供燈,有的在佛塔前磕長頭。
我沿著寺廟的轉經廊緩步行走,牆上壁畫色彩斑斕,訴說著佛教故事與高原傳說。寺內的藏醫館、經學院、藏文書院、民俗博物館保存著豐富的曆史資料,見證了這裡數百年來的文化交流。
寺外的市集熱鬨非凡。漢族攤販與藏族、土族商人一起叫賣犛牛肉乾、糌粑、牛皮工藝品、唐卡和藏式飾品。茶館裡漢藏牧民一同喝茶聊天,講著各自的故事。節慶時,隆務寺成了萬人空巷的朝聖地,藏族、漢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共慶共舞。
我寫下:
“隆務寺的鐘聲,
喚醒黃河兩岸的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