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她:“這道菜你吃膩了嗎?”
她搖頭:“不會的。吃的是肉,想的是人。”
我寫下:
“東坡菜不是菜,是一套溫潤而有骨的生活哲學。
在眉山,吃飯也要帶點風度,說話也不能失了節氣。”
四、岷江畔:慢風、淺橋、讀書聲
午後,我走到岷江邊,這裡沒有成都那樣的熱鬨江岸,也沒有重慶那樣的轟鳴江流,有的隻是一種“把時間煮茶喝”的城市節奏。
幾位老人坐在長椅上下棋,少年在樹蔭下讀《古文觀止》,一位小女孩正背著《念奴嬌·赤壁懷古》。
我靠在石欄邊,聽江風吹來一陣遙遠的讀書聲,像是三蘇書房裡灑出的餘音,又像是整座城市輕輕誦讀的低調獨白。
我寫下:
“眉山是岷江水邊的一盞長明燈,
她不是刺眼的光,而是照亮人心那個最不願被擾的角落。”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資陽
五天眉山之行,我從三蘇祠走到街頭書攤,從一盤東坡肘子吃到一句古人遺訓,從岷江夜風裡,聽見了一座城市真正的分寸與溫度。
這是一座不爭的城市,卻總被人想起;一座不搶鏡的地方,卻始終在文化中居中有位。
她是“厚”而不“重”,“遠”而不“冷”,“雅”而不“虛”。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詩書與田園並存的岷江南岸落筆:
“第145章,眉山已記。
她是蘇氏家風之源,
是一城風骨之母,
是四川文脈的穩重心音。”
下一站,是資陽。
我要穿越東坡的背影,進入成渝中線之上的田野之地,去看一座“既像成都鄰居,也有自己誌氣”的小城,如何在時代夾縫中守住真實和樸素。
我收起筆記,對眉山輕聲說:
“文脈之後,是根氣——資陽,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