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你覺得綿陽的夜算熱鬨嗎?”
他說:“我們不靠熱鬨活著。我們靠的是安心。”
我寫下:
“綿陽的夜,是一位沉穩的工程師下班後的呼吸;
是一座高智城市給人的一盞溫茶,一聲柔語,一道燈影。”
四、九洲大道與老工業記憶:鋼鐵背後的靈魂溫度
第三天,我去了九洲大道和老城區。
這裡既是新興科技產業鏈的核心區域,也是長虹、九洲、航發等老工業體係的“沉澱地”。
我在九洲廠區外一塊石碑前駐足,碑上刻著“厚德、篤行、精工、致遠”。路邊一位老技師正在等車,他手拎工具箱,鞋上滿是油印。
我問:“您還在上班?”
他笑:“退休了,但車間缺人,我就回來幫兩天。”
我問:“值嗎?”
他說:“不為錢,是手上那點東西,不想丟。”
我寫下:
“綿陽的老工業不是曆史,是一種手藝人的驕傲;
哪怕新科技席卷而來,他們仍願意用一顆螺絲的精度,守住一座城的風骨。”
五、地圖落筆·下一站遂寧
五天綿陽之行,我從中物院門外到青蓮詩樓,從江風夜話到老廠工技,再一次被這座城的“低頻氣質”所打動。
她不像一線城市那樣喧騰爆烈,也不像旅遊城市那般熱情四溢;她更像是一位背後站著的老朋友,不喧嘩、不追光、不爭席,卻總在關鍵時刻托你一把。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川西北平原與涪江分支交錯之地穩穩落筆:
“第147章,綿陽已記。
她是涪江水下的底氣,
是詩劍之間的溫度,
是一場中國智造與人格厚度的雙重答卷。”
下一站,是遂寧。
我要順涪江繼續東行,走進一座被譽為“川中佛都”的城市,去聽觀音信仰的餘音,去感受內斂柔靜中的溫和力量,去看一座“低調養心”的城市,如何在熱鬨時代留出一份寂靜與信仰。
我收筆立身,輕聲說:
“科技之後,是慈悲——遂寧,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