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下:
“襄陽與樊城,是江水兩岸的雙麵鏡。
一個文靜藏劍,一個商賈開路,共同撐起這座城的性格坐標。”
四、米公祠與襄陽筆:文人氣,水墨骨
我第四天參觀了米公祠。
這是一處為紀念書畫大家米芾而建的文雅之所。屋中碑帖林立、硯台成列,牆上懸著“臨池學書三十年”的橫匾。
講解員說:“襄陽人尊武,但也敬文。”
我看著一幅米芾行書,感受到那種“飄逸如風中鶴,沉穩如山間雲”的氣息。
我寫下:
“襄陽的文,不是雕飾,是鋒利;
它能當劍用,也能為盾守。”
五、夜遊漢江:水光與燈影之間的沉吟
夜幕下,我登上漢江遊船。
江麵鋪開燈光,襄陽城的剪影像一幅正在移動的古畫。
一位女導遊說:“你看那邊,是三國舊址;這邊,是新開發區。白天講曆史,晚上賣未來。”
我問:“你更喜歡哪邊?”
她說:“都喜歡,襄陽人不是要選一邊,而是把兩邊合起來活。”
我寫下:
“襄陽的夜色不是休息,而是另一種深度;
她在水麵上將舊夢與今朝一同投影。”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荊門
五天襄陽之行,我從古城牆走到水鏡莊,從隆中山下走進樊城夜巷,從諸葛亮的睿智走到米芾的筆鋒。
這座城不是曆史的終點,而是每一個時代試圖撬動時間的支點。
她將千年沉澱壓進一磚一瓦,也將當下活力編進一街一巷。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漢江中遊、荊楚邊緣、三國心臟之地鄭重落筆:
“第158章,襄陽已記。
她是策士的隆中、是詩人的水岸、是鐵馬冰河的歸處,
也是一座用沉思寫出輪廓的城市。”
下一站,是荊門。
我要繼續深入湖北腹地,走進這座農業與能源交彙的城市,去看楚地遺韻如何延續為現代工業背脊。
我收好筆記,望著漢江水光如練,輕聲說:
“從襄陽出發,再向荊山——荊門,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