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的神不是求福的符,而是耕種的啟;
她不靠神力塑威,而以人力傳名。”
四、天文觀測台:仰望從未停止的民族
第三天我登上雲夢山古天文台遺址。
山不高,石不壯,但正因如此,那刻在岩石上的“北極星點”才顯得格外寧靜、堅定。
專家說:“這裡是先秦時期的觀星場所,許多曆法基礎便由此誕生。”
我站在刻有古星圖的巨石前,試圖用肉眼尋覓那些熟悉的星位,但雲霧未散。
我突然意識到:古人仰望星辰,不是為了浪漫,而是為了時間的準繩。
我寫下:
“隨州的天,不是夢境的背景,而是文明的時鐘;
她不是仰望者,而是製定者。”
五、隨州人家與隨州味道:鐘響之間的炊煙與煙火
第四天夜晚,我在隨州老城區尋了一家本地人推薦的餐館。
牆上掛著簡易的書法:"編鐘聲遠,槐香味濃。"
這裡的泡泡青菜卷、醬牛肉、油燜茄子都極具地方風味。老板娘是位熱情的中年婦人,邊端菜邊講自己如何把祖傳的醃製手藝傳給兒子。
我說:“你這味道像鐘聲,厚重。”
她哈哈一笑:“鐘是文化,我這鍋,是人心。”
我寫下:
“隨州的音,不隻是青銅鳴響,也藏在柴火、炊煙、湯裡的翻滾;
她不止奏國禮,也為人間曲。”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孝感
五天隨州之行,我從曾侯乙墓聽見古代之音,到雲夢山仰望祖先的天文視角,再到老街巷口品味柴米人情。
這是一座將禮樂、農業、軍事、星象與日常生活編織成網的城市。
她不求張揚,卻處處震撼;她不爭舞台,卻有恒久旋律。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中原與南楚之間、文化躍遷與地理銜接的臨界點,落下這一筆:
“第163章,隨州已記。
她是古音的所在,是星座的起筆,是平凡土地上的文明結晶。”
下一站,是孝感。
我要沿著曆史人倫的主線,走進一座以“孝”命名、以仁德傳世的城市,看看那座育賢育德的地方,今日如何詮釋“孝”的新意。
我收好筆記,向東南方向輕聲說:
“聲已止,禮未散——孝感,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